春节社交大考,你准备好了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网络平台上,网友们对春节社交恐惧症支招。 刘芳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刘芳

    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在享受难得的春节假日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逃不掉的假期社交恐惧症。

    “对象有了吗”“工资涨没涨”“成绩怎么样”……年轻人要一边接受亲朋好友的花式灵魂拷问,一边想着如何逃离这份尴尬和绝望。

    这一届年轻人为何纷纷患上了假期社交恐惧症?年轻人到底在恐什么?春节社交大考该如何应对?

    【故事】

    感觉自己患了春节社交恐惧症

    “我是社恐族,过年不回吧,想家;回吧,一想到家里亲戚间串门,又怕。”春节临近,24岁的钱垚为这事又开始焦虑了。

    钱垚刚大学毕业两年,在一家企业做会计,工作就是对着电脑,基本上不需要跟人打交道。每天下班后她喜欢宅在家里,周末也很少出门,跟人打交道一般只通过网络。

    “我老家的亲戚特别多,每到过年,一天到晚来串门的人就没有停过。”因为钱垚回去少,家里来客人就不得不出来见一面,还得寒暄、尬聊,一想到这些事就觉得麻烦。“避而不谈影响氛围,虚假搪塞内心不安,聊天的尽头可能是沉默,整个春节期间要把同样的问题重复回答若干遍,令人身心俱疲。”

    钱垚回忆,有一次去姨妈家拜年,在饭桌上被亲戚公开询问是否有对象,一大桌子人齐刷刷地满眼期待地盯着自己就感觉很紧张。她说,“我只能埋头吃饭,假装没听见。”

    “我还没有回家,妈妈就打电话来说有好几个阿姨在做媒,安排我和谁谁谁见面。”钱垚吐槽说,“我亲妈不急,亲戚邻居好像更着急更关心我的感情大事。”

    同样觉得自己患上了春节社交恐惧症的还有市民黎女士。80后黎女士是渌口人,老公是攸县人,日常夫妻二人交流都是普通话,没有察觉出什么异样。

    “最怕的就是春节去攸县过年,他们所有人都是讲攸县话,我根本听不懂。”每次春节,让本就内向的黎女士变得更加内向,应对春节社交大考的唯一方法就是坐在旁边安静地玩手机。

    “农村里的邻居都很热情,知道我们回家过年,都会来家里做客,看到我们就会问这问那。”黎女士有点无奈,“因为不熟悉,没有共同语言,也不想过多费心去交流。”

    【数据】

    不少年轻人为回家过年烦恼

    许多在城市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每逢过年回家,都要默默承受财产的流失、攀比的伤害、逼婚的压力、逆耳忠言的扎心……

    记者采访了多位年轻人,探讨当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和边界感的问题。数据显示,70%的年轻人会为回家过年烦恼。

    对大多数单身贵族来说,催婚是他们最不愿意面对的场景。城市年轻白领在职场春风得意,但感情上却难觅良人。无数单身贵族每次过年回家,总会被许久不见的家人和亲戚催婚,那种窒息感令他们如坐针毡。

    此外,派发红包也成了压在他们肩头最实在的负担。“虽然没有结婚,但一把年纪了也不好意思拿别人的红包。但是作为参加工作的阿姨,又要给晚辈包压岁钱。”谈起春节派发红包,大龄女青年朱静宁就忍不住吐槽。

    记者调查显示,春节让年轻人烦恼的,还有就是亲戚们逼问年轻人工资多少、存了多少钱,总是有那么一两个好奇心重的亲戚会追问你的工资待遇,对你的生活评头论足。“更过分的是亲戚家的熊孩子走进你的房间,不但打碎房间里的贵重物品,爸妈还会劝你算了。”朱静宁说。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多达76.8%的受访年轻人会为春节社交感到困扰,表现出社恐。对春节社交能躲则躲的受访年轻人占23.4%,戴上面具强行“营业”的占26.9%,

    【声音】

    很多年轻人自称是社恐族,多半是一个误会

    “人和人的羁绊,并不一定因亲缘关系而必然地相亲,交往的深度、相处的厚度非常关键。”市民朱静宁认为,常年活动圈子不相交、往来互动少,认同感降低、心理距离渐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当下年轻人隐私意识和边界感更强,崇尚平等的代际关系,面对不甚熟悉的亲戚针对工作、学业乃至情感进行询问甚至说教,难免产生不适心理、抵触情绪。

    有网友总结出“过年社交指南”,建议通过主动出击、转移话题、含糊其辞、插科打诨等等,来应对各类嘘寒问暖、善意关怀。

    春节社交场上,感觉为难的并不只有年轻人。对于60后唐成桥来说,也有春节社交恐惧症,恐惧的是做一大家子的饭菜。“我们是个大家庭,每次聚会大大小小有近30人,每天安排吃饭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唐成桥说,一大家子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很开心,但也有令人头疼的方面。

    “其实,社恐的发率病非常低。”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汤信海表示,当下很多年轻人自称是社恐族,但多半只是一个误会。他认为,城市生活紧张、压力大,部分年轻人社交活动偏少,导致他们缺少社交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平时与家人分处两地生活,他们对传统家庭文化的感受不足,“种种综合因素,导致他们不习惯面对亲友往来等传统的人际交往。”

    汤信海分析说,“通常这类年轻人个性上比较自我,不愿意妥协,从而将自己不想面对,或认为没必要花精力去面对的社交活动,简单地归结为社恐。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恐惧社交,只是不想在这些事情上花时间罢了。”

    汤信海认为,从人生的长远来看,对亲情的疏离是一种损失。因此,他建议这类群体可以尝试从简单的人际交流开始,“慢慢的,他们还是会发现亲友中那些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或者亲情与家族文化的共鸣,这些多少能让他们开始发现其中的美好,也就会愿意去接纳这些社交了。汤信海同时指出,如果一部分人是真的对接触外界有恐惧感,对社交无法适应,则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师的帮助。

    记者手记

    空间上的距离、观念上的差异,让人情味和边界感频频摩擦。如何平衡好亲友关心与个人感受,是摆在许多人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法则,莫过于多点尊重,多点包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