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伤口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看不见的伤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近期,株洲市三医院临床心理科门诊迎来了一位面容憔悴的刘阿姨。3个月前,她不幸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打斗,两名男子激烈斗殴,最终都身受重伤,刘阿姨的衣物也被鲜血染红。尽管她与那两人素不相识,但这场意外却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自此以后,她频繁做噩梦,梦中总是重现父母打架的场景;每当周围人说话声音稍大,她的心跳便急剧加速,呼吸也变得困难;她对人际间的分歧异常警觉,生怕稍有不合便会升级为肢体冲突。

    渐渐地,她变得孤僻,不敢与人交往,工作时注意力难以集中,生活和工作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不堪重负的她,来到株洲市三医院临床心理科门诊寻求帮助。经过医生细致入微的问诊,刘阿姨被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因遭受异常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后,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这类创伤性事件通常涵盖严重事故、地震、性侵犯、绑架、目睹他人死亡等。患者往往会以生动的侵入性记忆(如闪回)、病理性回避、警觉性过度增强或频繁噩梦等形式,来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并伴有强烈的情绪、认知变化和躯体反应,严重妨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

    常见症状有哪些?

    创伤症状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体包括:

    1.侵入性症状:想到创伤事件时感到极度悲伤;经历创伤事件的闪回;频繁做关于创伤的噩梦;回忆创伤时伴有剧烈的心跳、呼吸困难等强烈的身体反应;无法控制地反复回想创伤事件。

    2.回避症状:避免提及与创伤相关的话题、人物或地点;试图逃避与创伤有关的想法或感受。

    3.消极的认知和情绪:将创伤归咎于自己或他人;难以感受到积极情绪,常被创伤中的关键事件所困扰,伴有强烈的愤怒、恐惧、内疚或羞耻感。

    4.过度警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感到紧张或受惊;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频繁环顾四周;易怒或愤怒爆发;入睡困难或难以保持充足睡眠;可能出现鲁莽或自我毁灭的行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如何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分为五个阶段:创伤性事件发生后的短期干预、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维持治疗期和社会功能康复期。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治疗目标和具体内容,旨在降低PTSD症状的发生,为患者提供规范化的治疗,力求实现全面的康复。

    常用的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其中,心理治疗作为PTSD的一线治疗方法,大量研究表明,聚焦创伤的认知行为疗法(TF-CBT)、认知疗法和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对具有显著PTSD症状或早期PTSD的个体尤为有效。药物治疗方面,推荐使用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等用于治疗成人PTSD。物理治疗则包括重复经颅磁治疗、电休克疗法和基于脑电图的神经生物反馈等。

    什么是聚焦创伤的认知行为疗法(TF-CBT)?

    TF-CBT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整合性CBT治疗方案,它融合了心理教育、焦虑管理、暴露治疗、认知重组和支持参与等多种CBT技术,能够有效减轻PTSD症状及其伴发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同时解决一般问题或行为问题。TF-CBT广泛应用于自然灾害、儿童虐待、家庭社会暴力、交通事故、战争等创伤事件,或以创伤性丧失等为主要内容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调节。TF-CBT的治疗过程包括评估、教育和认知重建、暴露疗法、认知重构、应对技巧和放松训练、家庭干预以及结束治疗等步骤。

    (通讯员/范庆伟)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