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热议微短剧。
微短剧的标题很“吸睛”。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谢嘉 文/图
近日,网络上一批专为中老年人设计的微短剧因其“霸道总裁爱上我”等情节迅速走红。这些剧集在剧情高潮时弹出收费提示,导致许多中老年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充值,甚至有人一个月充值数千元。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微短剧是如何吸引并牢牢控制中老年人的。
微短剧:中老年人的新娱乐
今年55岁的陈女士,是一位热爱生活、注重健康的退休人员。她的日常除了定期的锻炼和与老友的闲聊,现在又增添了一项新爱好——观看微短剧。这些短剧以其紧凑的情节和精炼的叙事,迅速俘获了她的心。“它们虽然时间短,但每个故事都充满张力,让人一集接一集地看下去。”她特别提到了一部剧集,女主角的奋斗历程和爱情故事让她印象深刻。
记者问具体名字时,陈女士直呼想不起来了。
陈女士的独生子在外地工作,她与丈夫两人的生活虽然平静,却也难免有些孤单。微短剧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份空缺,为她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慰藉和乐趣。“好看就认真看下,不好看就当打发时间了。”陈女士这样描述她的感受。
与陈女士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退休工程师刘先生。他的生活原本是平静而单调的,日常活动无非是散步和下棋。自从迷上微短剧后,他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他最喜欢的一部剧集讲述了男主角利用前世的科技知识,在现代世界中创建了一个科技帝国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他感到既新奇又兴奋,仿佛自己也随着剧情经历了一次穿越。
不少中老年人表示,微短剧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享受,让他们在退休后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乐趣。
拍摄公式:20秒内设置一个高潮
《闪婚五十岁》《养儿不防老,我被迫重生》《五十岁保姆嫁豪门》……这些热播剧集,通常角色塑造夸张、剧情充满乡土气息,却使得中老年观众频频沉迷其中。
记者调查发现,大量微短剧的上游来源于网络小说,将网文的经典吸睛套路进行浓缩式的可视化翻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底,今年新横店影视城的微短剧剧组接待量已超过900个。
微短剧的制作方是如何不断吸引观众点击并付费追更的呢?记者随机体验发现,一些软件在播放到一定集数后,会显示需要充值来解锁剧情。例如,9.9元可充值990个K币,而解锁一集需要消耗200K币,也就是需要花费2元。微短剧单集付费的金额、体量看似不大,但观众一旦追剧上瘾,后续往往是近百集的付费剧情,他们一部微短剧有时需要支付上百元。
“力图在每一分钟踩中观众的情绪点。”有业内人士透露,行业微短剧的拍摄公式,通常是15-20秒内设置一个剧情转折或高潮,每集最后10秒留下悬念。同时,微短剧传递了强烈的情感,触动了一些中老年人的心弦。例如《养儿不防老,我被迫重生》这样的标题,满足了父母某种情感需求,既填补了陪伴的空缺,也提供了情感释放的途径。
记者了解到,一种效益周转率更高的模式——投流,正在微短剧行业中兴起。投流指的是在短视频平台上投放流量广告,以增加短剧的曝光率。其费用有时可占到宣发总成本的80%至90%,远超制作成本。
市民声音:剧情与现实的碰撞
对于微短剧,市民的声音呈现出多元而真实的态度。
“女主逆袭的剧情比较吸引我,但有些剧情逻辑上不太合理。”30岁的白领严女士表示。她平时工作繁忙,微短剧成为她放松心情的首选。
“主要还是看颜值吧。”20岁的大学生小王对微短剧的态度颇为直接。他承认,在选择微短剧时,演员的外貌往往是第一考量因素。他也提到,随着观看的微短剧越来越多,他开始更加注重剧情的质量和深度。
46岁的家庭主妇曹韵对微短剧中的一些内容表示担忧。“有些内容尺度有点大,有点太暴露了。”她认为,微短剧应该有一定的道德底线,不应该为了追求点击率而过度暴露或渲染低俗内容。
“看完一部,你连主角名字都记不住。短剧雷同性极高,千篇一律。”50岁的何姓市民称,许多微短剧剧情相似,缺乏创新,这使得观众难以记住剧情和角色,也降低了观看的满足感。
“微短剧创作要提升作品品质。”36岁的媒体工作者范女士认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微短剧还是要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创意的作品。
行业洗牌:推动内容精品化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有望首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截至2024年6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
微短剧市场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且部分内容价值观扭曲,不利于社会文化健康发展。为去除低俗内容,推动行业高质量,今年6月1日,微短剧管理新规定正式实施生效。新规要求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平台主体责任,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
在此背景下,众多专业影视团队开始涉足微短剧行业,推动内容制作的精品化。他们带来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特色鲜明的优秀作品,丰富了观众视野。一位从长剧转型至微短剧的业内人士表示,他们希望以专业视角和制作能力,推动微短剧市场向更精品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我们原本是做长剧的,去年12月开始开辟短剧赛道,希望以我们的专业眼光和制作能力,使微短剧市场更精品化,带动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他认为,创作应更多结合社会现实,深挖民族和文化经典,体现生活深度,探索时代发展中的人性和闪光点。
记者的话
微短剧的时长虽短,但不应成为其内容浅薄的借口。重点不在于剧集的长短和成本的高低,而在于剧情背后传递出的价值观。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兴业态,微短剧不能因为“微”而放弃对作品制作质量和内容深度的追求。只有“微而不弱”“短而不浅”的走心制作,才能频出精品,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