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年轻的你,会花钱买“自律”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某网络平台上的自律监督服务。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刘芳 文/图

    这年头,年轻人已经开始花钱买自律了。

    在某宝搜索“监督”便会跳出来各种服务,早起、看书、考研、减肥……五花八门的需求都能满足。下单后,店家会配给一名督导,温和风、严厉风、可爱风……由用户选择皆可定制。

    从付费自习室到聘请远程督促师,为了克服懒惰,拒绝拖延,“付费自律”近两年在年轻人中颇为盛行。你参加过这类付费自律的活动吗?效果如何?

    【故事】 诱惑太大,自律太难

    80后市民王琳是个典型的“自律困难户”。

    大专毕业后,王琳一直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给自己定了个专升本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小小的目标,她特意买了自律日记本,并做好详细计划,每天学几个小时、看哪些内容等等。

    “制定计划后的几天,我每天坚持打卡,学得特别投入。”然而,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学习任务,实在让她有些喘不过气。王琳说,有时候,明明计划好认认真真读一本书,还没翻几页,一条消息提醒就勾走了注意力。解锁屏幕滑动几下,不知不觉一晚上就白白过去了。

    延迟满足比不过及时行乐,一边懊悔连连,一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了常态。有限的注意力被无穷的刺激拉扯,已然成为稀缺资源。王琳说,“网络的诱惑实在太大了,自己经常在头脑放空,刷两个小时短视频后觉得非常懊悔,但又控制不了。”

    和王琳一样,市民刘女士也曾立志要自律,坚持一个礼拜至少去健身房健身三次。

    “我做不到自律,主要是因为意志力不坚定,看到美食就抵挡不了,有时候想想在健身房很累,也会选择逃避,总想还是明天再去。”刘女士感叹,“自律太难了,我已经浪费掉好几张健身卡了。”

    刘女士说,她身边的朋友也有类似的境遇。有些人买了一堆书想要“每天阅读一小时”,结果放在书房里落灰,有人花钱买了各种养生食材,告诫自己早睡早起吃得健康,却放到过期还没动,有人决定考公务员报名线上课程,却总因为没计划而错过……

    王琳觉得,学生时代大家比较自律,一是因为有严格的课程表束缚着,二是因为有“考大学”这个明确的目标作支撑。而工作以后,能用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是零散的、自由的,也没有KPI考核,“练出腹肌又没有人给我发奖金。”

    【调查】 花钱买自律,逼自己值回票价

    自律到底有多难?

    记者发出的调查问卷显示,15%受访者给自己的自律能力打了满分,25.7%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自律能力较差。或许真是因为靠自己实在太难,很多年轻人开始花钱买自律。

    2020年准备考研时,家门口的付费自习室是市民小齐最常去的地方。刚开始父母也不理解,明明白天家里没有人,为什么非要出去花钱上自习?小齐说,“我觉得花钱买的是一种氛围,就像上大学时在宿舍学习跟在图书馆学习完全是两种心情,我希望靠周边其他人的带动来支撑自己。”

    不只是付费自习室,打开网络平台,“无痛自律半年,我的人生开挂了”“自律2年,我的人生被改变了”“不自律的人躲不过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各式各样的“自律宣言”刷屏。

    在某网络平台输入“监督员”三个字,会有成千上万个商品弹出,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这些监督员会远程陪伴你做任何想要完成的事情。在商品评价中,有买家发来截图,监督员每天都会定时定点叫买家起床,提醒买家发送今天的学习计划。

    记者以顾客身份咨询了多家店铺,原来监督员的作用并不只在监督学习,考研考公、减肥塑形、职场规划,甚至恋爱备孕、早睡早起,只要做起来可能拖延或难以养成习惯的事情,他们就有可能派上用场,并且每位监督员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

    “花钱买自律,其实就是找一种有人跟自己齐头并进的感觉,我很能理解他们。”小齐认为,用“花钱”给自己“肉痛”的感觉,也能逼自己值回票价。

    【声音】 是自律,还是他律

    钱花了,效果如何?

    多位受访者提到,因为认为自己不够自律、有拖延症,靠主观意志无法高效完成学习、工作,因此需要寻找一些方法、外力来实现自律。

    “凭我现在的自律能力肯定是考不上研究生。”正在读研的钟丽每天都会在手机上花8个小时以上,用得最多的软件是抖音、小红书、微信、微博。钟丽尝试跟手机抗争,拖回自己对时间的掌控权。

    她选了“任务打卡+信息监督+线上自习室”的组合套餐,每天早起需要向监督员汇报自己今天的学习任务,监督员每隔两三个小时会发信息询问完成情况,如果完不成任务需要向监督员缴纳“罚金”。

    “花钱之后自律多了。”钟丽无奈地笑了笑,“自律说到底是习惯的养成,我希望能通过一两个月的时间培养起自律的习惯,以后争取不用花钱也可以自律起来。”

    有专家分析,其实花钱买自律买到的是“他律”,但无论是自律还是他律,改变自我的强烈愿望、朝着既定目标笃定前行的努力,都值得赞赏和肯定。

    “自律监督”服务的兴起,归根到底是有这样的市场需求。市民王琳认为,有人在监督员的帮助下实现了目标,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也有人无论自律还是他律都不了了之,拖延现象依旧严重。

    “我觉得既然大众对这个行业有需求,也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钟丽提醒,她曾发现网店招聘监督员的广告,对学历、年龄几乎没有要求,从业人员鱼龙混杂,难免会有“卷钱跑路”的风险。另外,监督员往往跟买家通过微信一对一交流,涉及个人隐私安全,这种风险也需要引起大众的重视。

    网友的话

    网友@国际明:我们这里的自习室每小时的单价和小时候去网吧一样,小时候花钱买快乐,长大了花钱买自律。

    网友@斯文六月:我愿意去付费自习室,毕竟图书馆也不是每个位置都有插座的。

    网友@鑫钰: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不是督促出来的,都是心中有一团火,有目标、有规划的。

    网友@零耐心臭脸患者:花钱买自律稳亏不赚,但对我这种人来说确实是唯一办法。

    记者手记

    “自律即自由”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铁律和口号。但是,现在对于网络上过度吹捧、营销自律的说法,也没必要太较真,不要因为没有做到自律而太焦虑。过好自己的生活,自律是锦上添花,过度追求自律,或许会打乱原本的节奏,不管是否花钱,别让自律成为另一种“绑架”。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