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时代新材风电产品销量全国领先。 受访企业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潘东晓 杨如 通讯员/陈婉玲 谢晓强
在已有资源禀赋条件下,如何实现技术水平的更迭、突破?在已取得创新成果后,又如何将其快速应用转化?株洲高新区给出答案——项目。
株洲高新区积极承担湖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项目以及株洲市“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与此同时,加大项目建设、招引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通过以项目建设为引领,促创新成果快速转化,释放强劲动能。
技术项目接连突破
近期,由时代新材牵头承担的2023年湖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项目“特种装备用先进复合材料动力叶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传来好消息,已圆满完成攻关任务。该项目旨在攻克先进复合材料动力叶片关键技术,协同支撑我国风电叶片技术领先领跑,有效带动我省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应用。
像这样的重大技术项目,在株洲高新区还有很多。株洲麦格米特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电潜螺杆泵长距离传输智能控制系统技术攻关”、湖南国磁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基于非晶材料的未来航空电驱系统技术攻关”、湖南中焱新能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外场环境下新能源退役电池物理再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均入选株洲市“十大技术攻关项目”。
“拆开、剥离,恢复活性……我们瞄准下一代前沿科技,采用物理再生修复技术,相比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破碎回收,可实现退役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完整修复,工艺周期更短,效率更高、更环保。”中焱新能的创始人文焱立说,废旧电池物理剥离后的正极材料修复电容量指标,能恢复到正常电池98%以上,循环次数电容量衰减测试指标满足正常电池标准要求,可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储能等多种领域。
“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密码,勇于在省市重大技术项目突破任务中揭榜挂帅。”株洲高新区双创中心负责人鲁贤君表示,这彰显了株洲高新区企业深厚的科研实力,更体现了该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使命担当。
成果项目快速建设
今年以来,株洲高新区一大批新项目或开建、或投产。新项目往往运用的都是最新的技术成果。因此,众多项目成为该区加快创新成果转化速度的最佳载体。
湖南维尚科技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的“功率半导体用氮化硅基板烧结装备研制”项目,开发用于功率半导体用氮化硅基板烧结装备,设备实现高稳定性、高人性化、低维护,采用非接触式高温测量、真空系统过滤保护、独特尾气处理设计。湖南维尚科技副总经理陈龙富说:“设备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电器半导体等领域。”
“CVD涂层工艺理论设计与开发应用、超低温用钠离子电池的开发、固态电解质及固态电池开发、矿山填埋数字孪生系统开发项目……”记者从株洲高新区双创中心定期更新的“高校成果转化项目清单”中看到,各大企业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强强联合,一批批前沿的、有潜力的项目正在加速转化。
株洲905基地项目、蓝普视讯显示技术产业园、阿诺集团株洲刀片产业园、欧科亿切削工具产业园……众多项目承载着最新技术成果,它们在株洲高新区纷纷开建、投产,为株洲高新区技术成果转化不断提速。
截至目前,株洲高新区累计引进孵化各类创新主体86个,其中引进中信鸿联九五信息产业基地、智能化数控机床刀具科技型企业项目17个,创新孵化项目49个,其中工业软件项目16个,孵化中南大学高温合金、湖南工业大学非标智能装备、异形硬质合金部件制备等高校成果转化项目20个。
新生项目不断萌芽
积极布局风、光、储、氢新能源产业,以时代新材风电叶片、中车株机风力发电机组为代表的风电产品销量全国领先;抢先构筑数字经济底座,建成全省首个工业软件园——天元工业软件园;打造全市绿色低碳产业“新名片”,建设电力新能源与装备特色产业园,引导新能源企业集聚发展;发力低空经济,全国首个“无人机+北斗”低空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常态化运营……株洲高新区新质生产力不断彰显,衍生出的未来产业赛道越来越多。
“小而精”“小而强”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最能展现一个地区的创新氛围与发展活力。目前,株洲高新区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61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6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15家,构成了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为主干、国家级企业为龙头的良好梯度培育格局,领跑全省。德智新材、瑞德尔、宏大高分子等40余家企业的主导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关键领域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