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部分学生在为考研做准备。 记者/戴凛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戴凛
本周末,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拉开大幕。有数据显示,2025年报考研究生人数继续下降,为388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50万人,相比2023年减少86万人。为何报考人数出现这样的变化?来听听他们的想法。
一切以就业为前提
“最后几天了,再苦难也要坚持下去。”尽管寒意已浓,但大四的王同学依然每天复习备考至半夜时分,感觉疲劳时,他就会去户外站一站,让冷风来提振精神。
在株洲求学的王同学老家在山东,他说,如今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所以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增加求职的竞争力。而这也是毕业前最后一次考研的机会,必须好好把握,不能错过。疲惫、没有信心的时候就互相鼓励。
“一年前,身边有5个同学在准备考研,到最近半年,有的找到工作就‘撤’了。还有的感觉坚持不下去,放弃了。”李同学说,关注到研究生报考人数减少的信息,但是竞争依然非常激烈。所以有的同学能在考研前找到工作或者基本达成就业意向,就放弃继续考研。毕竟大家觉得这时候能提前找到工作,比考上研究生更加宝贵。
与上述两位同学情况不同的是,在长沙求学的株洲籍学子胡同学表示,唯有考上研究生,将来求职才有机会。胡同学是师范类专业生,他希望将来留在省城工作,而名气更大的学校,基本门槛都是研究生以上学历。自己不愿意将就,那就必须将考研坚持下去。
生活压力选择“躺平”
“工作太忙,而且感觉越来越难,所以今年放弃了。”已在职场打拼近十年的曾静说,大学毕业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为自己没有考研而感到遗憾。所以在工作五年后,她重新找回书本,打算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她说,刚毕业那几年有时间、有精力,虽然接连参加了2次研究生考试都没有通过,但是依然充满信心。直到三年前,自己成家生子后,明显感觉工作和生活压力骤增,比如在去年考试前,她就基本处于“躺平”待考状态,结果自然也是没有通过,于是今年她没有再报名。
“单位也没有明确支持员工考研,如果考上了反而可能影响工作,到时候把‘饭碗’丢了可就糟糕了。”市民罗女士表示,去年报考了研究生,今年决定放弃。
多重因素影响报名
业内人士指出,考研报名人数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硕减少招生,或有的专业学硕取消统考招生,只接受推免或直博招生。还有部分高校对跨专业考研提出了前置专业要求,增加了报考门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研报考人数。
一些已经参加工作的潜在报名者表示,考研成本增加了不少,但回报率却下降了。比如,有的学校专硕学费高,有的金融专硕(人工智能方向)学费总额则超过了20万元。同时,很多高校不为专硕生提供宿舍,如果是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强二线城市,住宿成本和各种生活成本都比较高,多种因素考量之下,使得很多学生思考是否考研。
另外,近年来考公持续升温。今年报考国考的人数持续增长,达到历史新高。数据显示,2025年国考,共有341.6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86:1,其中就有很多本科生加入。而且考公、考编包括国考、省考、事业编制、选调生考试等,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能够实现快速就业,分流了不少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