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的工作群,你会“已读不回”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微博上部分网友对该话题的看法。微信截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王娜

    当朝九晚五的工作结束后,微信群里弹出消息,你还会回吗?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一张某企业负责人与员工在工作群内的聊天截图,其中提及“全面停止调休”等信息,由于无人回复,该负责人突然“爆粗口”,并直言以后发通知不回复的一律按旷工处理,网友一时讨论声起。

    对此,有人纠结,也有人疑问,每一个反应的背后,职场众生相也由此展开。

    故事

    跨越千里回老家,带着妻儿,还有一台工作电脑。曾经一场临时性的工作,让天元区的平先森的春节假期,变成了工作日。

    “当时都放假了,领导临时安排一个工作,我回复了,工作就变成我的了。”平先森说,两年前,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他刚回家准备吃饭,领导在微信群里就传来了需要制作年后务虚材料ppt的消息,并逐一@了组内成员,其中就包括了他。

    回复,还是不回复?他最开始非常纠结,他说,由于他是相关项目的负责人,理应参与此次会议的资料整合工作,但春节将至,且召开会议的时间在一个月后,可在上班后再处理。

    犹豫再三,在微信群里沉寂许久后,他最终回复了收到。“最后我就变成了总负责,还要去协调各个分项目的人员及时上传资料。”他苦笑,为此,在老家的农历新年里,他时常伏案工作,陪伴父母、妻儿的时间变得更少了,连最初计划的旅行也被迫取消。

    “休息日得不到很好的放松,兼顾的工作也时常觉得没做好。”他说,自那之后,他面对微信工作群的回复,变得小心谨慎起来,在他看来,平日里工作忙,休息时还是想要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

    与平先森不同,陈陶对待工作微信群的原则是:工作时间第一时间响应,休息时间“已读不回”。曾经,他也经历过在工作日之外,没有及时回消息的情况,同事劝其及时回复,他则表示:“工作已经够卷了,只想要休息日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休息。”

    调查

    平先森和陈陶的故事,也反映出了当下职场上,消息群回复与否的困扰。

    微信等社交软件已经成为主流的“工作软件”,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支持者认为,只要有利于工作即可。工具始终是工具,并不会因为工作软件的不同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甚至心情。

    更多的人,对下班后的工作信息回还是不回,确实非常纠结。回吧,既占用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又可能有更多工作在等着。不回吧,既显得不尊重领导,又显得工作不积极。

    反对者则认为,微信本就是一个聊天为主的社交软件,其功能并非为工作设计。从事设计工作的马先生就告诉记者,微信并不具备传输大型文件等功能,自己在工作中还是倾向于使用QQ。“像我们做的图平时都很大,微信既不能传输超大文件,也不能很快链接到邮箱,使用起来其实并不方便。本质上来说,微信还是一个社交软件。”

    针对此次网上发酵的“已读不回”事件,在匿名的评论区,网友们可就一边倒了,“晚上10时他还好意思发信息?”“你想大家回复的话,先付个加班费呗”……诸如此类的评论,显然大家都对下班后仍会收到工作信息,有太多不满。

    曾经,《劳动报》就通过“申工社”发布过一次调查,吸引7959名网友参与投票,有超7成网友所在单位将微信当作工作平台,与这一现实相悖的,有超过半数的网友认为,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特别是一个接一个的微信工作群,让自己患上了“微信恐惧症”。

    因此,当珠海市香洲区发文明确下班后微信群禁发工作消息,得到了许多网友的支持,甚至有人建议“全国推广”。

    声音

    下班时间的工作微信,到底该不该回?不回复是否算做违纪呢?如果处理工作,又能否算做加班呢?

    日本经济学家、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中写道,“新型信息通信技术是减轻、省去工作量的强有力的工具,然而也加速了业务运转,加剧了时间竞争,商品和服务种类多样化,经济活动出现了无国界和24小时的趋势。所以,不论从整体上还是个人而言,工作量并未减少,反而增加了。”

    现实中,不乏员工与企业因社交软件牵出的“隐形加班”案件。对此,有法院判决认定,如果不是临时性、偶发性的沟通,员工在下班后通过社交软件沟通工作信息,应被认定为加班。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在劳动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同时,修订标准工时,对线上加班和工时补偿作出明确界定。厘定线上线下工作时间边界,针对依托网络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强度大的岗位作出工作时限的制度性安排。

    有律师认为,虽然不鼓励劳动者做“工作狂”,也反对用人单位过度压榨劳动价值。但是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劳动者可以视情况判断。即使是非紧急状况,也不一定要视而不见,回复一句“收到,明天我会跟进”,也是敬业爱岗的体现。

    记者的话

    双方,都应多一些理解与尊重

    下班微信消息“已读不回”事情发酵的背后,折射的更多是职场越来越内卷的当下。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利用在线社交工具开展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常见,诸如“下班是加班的开始”“离岗不离线”等情况逐渐增多。

    但无论哪一方,都有自己的不得已,对于职场人来说,工作量日渐繁多,工资却“龟速前进”内心总有抱怨;市场风云变幻,企业要承压前行,管理者也急于更好的效率去应对市场。但无论哪一方,都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对于企业而言,多一些平视、换位思考,把尊重法律和人性化管理放在优先位置,把一线反馈、职工心声当成校准工作态度、发展方向和完善制度的契机。对于职场人而言,也应该对工作信息给予适当的反馈。虽然下班时间属于个人时间,但如果在企业微信等平台有紧急工作消息,可简短回复,一来表示尊重,二来,也有助于维护良好的工作关系。

    宽容、理解是解决争端的良药,当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成为日常,企业的破浪前行之路,自然没有后顾之忧。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