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兼职刷单诈骗
大学生张同学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偶然发现了一则兼职刷单的招聘信息,出于好奇和兼职的意愿,他主动添加了对方的QQ号以进一步了解。随后,对方要求张同学提供其支付宝花呗额度和芝麻信用分截图作为入职前的简单审核,并多次保证此工作无需个人垫付任何资金。张同学按对方要求下载了某会议聊天App,并在此平台内点击链接进行刷单任务,但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其账户出现了自动扣款的情况。最终,张同学被骗21500元。
案件分析:
诈骗者通过招聘兼职刷单的方式,诱导受害人下载不明App并提供个人信息,最终通过自动扣款等方式骗取钱财。
防骗要点:
警惕网络上的兼职刷单信息,不要轻信高额回报的承诺。不要随意向陌生人提供个人信息和支付凭证。遇到要求先垫付资金的情况,要格外警惕。
案例二:游戏皮肤诈骗
一名家长在家中将手机交给其女儿玩耍,小孩在打开某热门网络手游时,遇到了一个免费兑换皮肤的陌生广告弹窗。小孩信以为真,点击兑换后手机收到一条短信,并将短信中的验证码输入至广告弹窗中。随后,受害人银行卡内的财产以数字人民币方式被转出,共计十三笔,累计损失1万多元。
案件分析:
这类诈骗利用了孩子们对游戏皮肤的喜爱和好奇心,通过虚假广告诱导其点击链接并提供验证码,从而盗取家长的财产。
防骗要点:
广大家长应提高警醒,告诫孩子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短信,不乱扫二维码,不提供支付码。不贪图小便宜,轻信抽奖、免费领游戏皮肤等说辞。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及社交软件的监督与教导。
案例三:校园电诈
董某通过境外聊天软件加入了组织发送诈骗短信的群聊,根据群主提供的信息向他人发送诈骗短信,并组织学生帮助诈骗团伙发送诈骗短信。董某组织本地多名中学生多次帮助诈骗分子发送诈骗短信,共计获利3779元。目前,董某及其他涉嫌违法的学生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处罚。
案件分析:
这起案例中的青少年被不法分子利用,参与发送诈骗短信等违法活动。这反映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淡薄和家长监管的缺失。
防骗要点:
青少年要增强法律意识,不参与任何违法活动。遇到要求发送诈骗短信或参与其他违法活动的情况,要立即拒绝并报警。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监管。
(兴业银行株洲分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