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夕阳”事业 须激发“朝阳”力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老人们一起打牌,过着幸福的老年生活。记者/徐滔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徐滔

    60岁以上老人,77.7万人;65岁以上老人,56.7万人。株洲正和全国众多城市一样步入老龄社会。专业养老机构,正慢慢成为众多高龄老人的最佳养老归宿。

    夕阳之势已来,朝阳产业咋兴?在这一轮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大潮中,株洲的养老机构,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1

    现状探微

    “两高两低”下的株洲养老机构

    12月8日,位于荷塘区的株洲市阳光康养医养中心,格外静谧,院内树木遮挡了城市的喧嚣与纷扰。室内25℃的恒温,以米黄色打底的全景观布局,也让人无法感受到室外寒风。

    83岁的魏玉洁在这家民营养老机构生活一年多了。她和老伴包了一个单间,单间内24小时热水、彩电、冰箱、洗浴设备一应俱全。4500元/月全包的养老费用,对于每月退休金达10000元的两口子并无压力。

    “按下床头的呼叫铃,立马就有人过来。食堂每天有不同菜品的四菜一汤,吃得很好……”魏玉洁对这里的养老生活非常满意。

    在清水塘老年人护养院内,85岁的彭乐清直言“在这里就是过神仙日子”。这家养护院的前身是原清水塘医院。科班出身、强大的医护力量是这里最为显著的优势。

    在株洲夕乐苑嵩山路老年养护院内,90岁的刘瑛正在看《株洲晚报》。她家距离养护院仅几百米,但她在这里已住5年。2600多元/月的养老费,让她吃、住、玩都很好。这是一家“公建民营”的连锁品牌养老机构,连锁品牌+普惠性养老属性让其大受欢迎。

    记者走访的三家养老机构,各具特色。受访的10多位老人的评价是满意度高。但养老机构对目前的现状,似乎并不满意。

    “去年2月正式运营,投资7000多万元,现在只能持平运营,回本遥遥无期。”“阳光康养”负责人刘生介绍,该中心有300名老人,职工130人,平均工资6000元/月,算上房租、水电、税收、折旧等其他费用,目前盈利能力较弱。而这里的总床位数1583张,入住率不到20%。

    “清水塘护养院”院长肖忠同样表达了自己的担忧。2019年元月,他们接手改造,前后投入4000万元,将原清水塘医院“换了个底朝天”。虽然目前来势很好,但入住率不理想也成为制约护养院发展的瓶颈问题。

    “夕乐苑嵩山养护院”负责人宾波介绍,机构入住率虽有80%,但每月人工、水电费等硬性支出要18万元,而每月的毛收入只有20万元。机构的前期投资500万元。

    记者了解到,株洲养老机构“满意度高,入住率低。投入高,回报低。前景美好,现状艰难”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共性。而这一共性,也得到了官方的印证。

    荷塘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谭震宇介绍,荷塘区目前有14家养老机构,床位3000多张,入住率900-1000张。公办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70%,民营机构平均入住率30%左右。“机构服务、设施都很好,收费在1400-4000元/月之间。”

    天元区民政局局长龙海燕介绍,天元区共有养老机构10家。高端旗舰型养老机构运营的有一家(城发集团投资),入住率基本满员。大众类型的乡镇敬老院和区敬老院有4家,入住率40%左右。这些机构因有政府补贴和兜底,不要考虑生存问题。其余中档养老机构有5家,状况好的入住率60%-70%,差的只有30%。“收费在1300-8000元/月之间。高端旗舰型养老机构能做到收支平衡。中档养老机构大部分能够盈利,但仍有30%的机构处于亏损。”

    2

    困境寻因

    传统观念与多元因素的交织桎梏

    入住率低,是养老机构的第一大难关。那么,入住率低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市民政局党组书记黄上峰解释,养老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传统观念的转变。中国绝大多数老人恋家,居家养老在一段时间内肯定是主流。

    数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退休金不高的现实,这就是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三大直接原因。

    养老行业的第二大难关,则是掌管机构直接运维的“掌舵人”难得。

    “养老产业,比做房地产要复杂10倍。”“阳光康养”负责人刘生解释,养老机构是一个集餐饮、酒店、幼稚园、医院于一体的“四合一”复合体,这些体现为老人的吃、住、照看、医养康复心理咨询四个方面。此外,养老行业还涉及民政、消防、卫健、公安、城管等10多个管理部门。掌舵人一方面要能精通这四大块的业务,同时还要成为一个“超级社会活动家”。具备这样“五合一”的人才,极度难得。

    记者还观察到,我市现有养老机构118所,其中公办78所,民办40所。众多养老机构竞争有限的客源,若缺乏有效的宣传策略,容易导致潜在客户流失,入住率难以提升。这些因素与上述原因相互交织,共同造成当前株洲养老机构运营艰难的局面。

    3

    破局之策

    多管齐下开启新征程

    经过数十年发展,养老机构已经从传统的敬老院,发展成为“2.0版本”的养老院,至今众多养老机构,逐渐演变成医养结合的3.0版本。

    “送老人来养老机构,不是子女不孝,而是送老人来享福。”这是多位受访者向记者阐述的一个理念。

    市场需求旺盛、消费潜力巨大、政策支持有力。养老产业的前景很好,究竟怎样才能高质量发展?

    龙海燕局长认为,养老机构要高质量发展,首先就是要提升硬件品质,要有家的温馨感。老人第一印象不好,就难有下阶段进展。此外,要有人文关怀和交流,要有丰富的文娱活动,如果养老机构只是将大门一关,老人住在里面就像“坐牢”一样,哪来的幸福。还有机构选址时,无论是自建还是租赁,交通要便利,有利于老人亲属探望。

    谭震宇副局长认为,应加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与专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养老护理、康复治疗、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养老事业。

    有关人士建议,养老机构要高质量发展,必须跳出养老机构看养老,不能只局限于养老机构,而要打造“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也就是以专业的机构为根据地,取信于民后,依托社区、上门服务,拓展服务范围和对象,这样,养老机构抗风险能力以及良性发展能力必将大大得以加强。

    记者了解到,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人工智能有望深度融入养老服务,智能护理设备能更精准地监测老人健康状况并及时预警,智能陪伴机器人可给予老人情感慰藉与日常协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