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师反向操作 直接将面包店开进村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年轻人以面包为名逃离城市,到乡村体验窑烤面包。 刘芳 摄

    顾客体验制作面包。 刘芳 摄

    刘彦希将发酵好的面团放进窑炉。 刘芳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刘芳

    最近,80后刘彦希和她的乡村窑烤面包店红了。

    越来越多的人“开车进村买面包”、不断有人添加微信、每天忙得没时间落座……这些改变,都源于刘彦希的反向操作:她关掉了之前开在市区的手作面包店,回村二次创业,开了一家窑烤面包店。

    如今,她在乡村过上了向往的生活,也为更多喜欢乡村、喜欢面包的人带去食物的慰藉。

    1 “为爱痴狂”,回村开店

    跟着导航,经过白关镇,又走了几公里的田间小道,终于在一个池塘边看到了如院乡村窑烤面包店。

    走进院子,一股浓浓的面包香味扑面袭来。冬日暖阳下,古香古色的装饰将院落打扮得别致、温馨。

    刘彦希是这家乡村窑烤面包店店主,此前,因自己喜欢吃面包,曾到多地学习烘焙,后来在荷塘区开了一家面包手作小店,凭借纯手工、无添加、低糖低油等特点,口碑逐渐传开,累积了一批忠实粉丝。

    为何在有固定客群的时候,选择离开城市,反向而行,到乡村开窑烤面包店?

    “这也是别人问我最多的问题,家人朋友都不理解。”刘彦希笑着说,“其实原因很简单,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很喜欢做面包,想尝试做窑烤面包,其次我有一个田园梦,一直梦想有一个自己的院子。”

    别人眼里的疯狂、不可思议,刘彦希却为爱痴狂,义无反顾。

    好在,面包店原来的几位小伙伴都理解她,并选择追随。

    “我比较喜欢待在自然的环境里,之前在城市上班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焦虑。”面包店员工佳佳是一个“面包脑袋”,她曾疯狂在网上“秒杀”面包,一年前辞职拜师刘彦希,“现在我觉得自己做的面包是最好吃的。”

    “能回到离家近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世上最美好的事了。”店员红姐是刘彦希的闺蜜,家住在院子隔壁。

    找院子、设计、装修……经过大半年的前期准备,刘彦希的乡村窑烤面包店终于成型。

    这个院子原本是屋主用来养老的,房子主体还比较新。后来,屋主随其女儿去成都生活,院子便荒废了。刘彦希回忆起几个月前的院子,“杂草丛生,路都没有。”

    “现在,很多来过这个院子的顾客说,羡慕我开了一个女生都想拥有的店。”刘彦希笑着说,取名“如院”,也是希望在这个院子里能“如你我所愿”。

    她说,“我不是想做一家现象级的网红店,而是想长久地将这个窑烤面包店开下去,一直到我60岁、70岁。”

    2 “烧了一吨果木,只为烤出最理想的窑烤面包”

    午后,阳光落在树梢上,在如院乡村窑烤面包店里,醒好的面团静静地躺在烤盘上,随后被推入窑炉中。随着火苗跳动,浓郁的面包香渐渐弥漫开来。

    窑烤面包,就是用传统柴窑和柴火烘烤而成的面包。

    刘彦希说,柴窑的穹顶可高效聚热,使得热量不断从下往上循环流动,形成很好的热量对流,比平顶烤炉的热量流动更顺畅、更快速,热力分布更均匀。

    在窑炉的设计上,刘彦希倾注了心血。窑炉的轮廓与窑洞相似,在红砖与耐火砖砌成的墙体上,巧妙嵌入了三扇黑色铸铁门洞。窑炉古朴又时尚,搭建过程充满艰辛。

    刘彦希和小伙伴们起早贪黑,亲力亲为,可就在窑炉快要建好时,却发现柴窑在保温方面出现了问题。

    “那一刻,我崩溃到想放弃,多亏了小伙伴们的支持。我又四处寻找有经验的窑炉师傅,经过多次改进,上下温差终于控制在有效范围之间。”刘彦希介绍,窑炉共有三层,第一层用来烤面包,第二层用来烧柴,产生的草木灰落到第三层。

    在烘烤面包之前,要把窑炉烧热。烘烤面包时,刘彦希要根据面包的大小和种类,精准控制火候,确保面包达到理想口感。面包从窑炉中取出后,还要放在晾网上降温。

    窑炉面包没有科技和狠活,采用天然酵母、进口面粉等制作,用果木烤制,其外皮酥脆、内里柔软,还会带有一种果香,传递出一种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态度。刘彦希说,“我们想把最自然、最纯粹的东西呈现给顾客。”

    窑炉搭好,面包却没有像预想中的那样完美。“窑烤面包,对面包的发酵程度、窑温的判断、烤制的时间等都不可马虎。”刘彦希认为,这是项需要依靠经验的技术活,特别消耗时间和耐心,“为了烤出最理想的窑烤面包,我们烧了一吨果木柴做调试。”

    3 一边品尝窑烤面包,一边沉浸式感受乡间美景

    有的人是奔着窑烤面包来的,有的人是来看看这个小院,有的是自己来放松的,有的带着孩子来体验的,有的特意把父母带来……如今,这个隐身小山村卖窑烤面包的小院,不仅成为株洲新晋网红店,吸引一批批的人前来打卡,更成为这一群人的精神故乡。

    “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正式营业。”由于顾客不停地催更,刘彦希只能提前营业,线上的顾客占相当大的比重,这周还有一个来自非洲的订单。“她是多年的老顾客,去年搬到非洲工作生活,这次有朋友回株,便特意预定了一批面包、糖果、点心带过去。”

    现在,面包店周一至周五主要做线上订单,大概一天能卖出三四百个面包,周末主打线下,顾客可体验做窑烤面包。“住在村子里的老人也会闻香而来,尝一尝难得一见的窑烤面包。”刘彦希说,“现在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11月末,一位年轻妈妈带着5岁的女儿,利用休息时间,开车来体验制作、品尝窑烤面包。在刘彦希的带领下,母女俩一起动手做了欧包、吐司等。吃着自己动手烤出来的窑烤面包,她们表示,这是幸福的味道。

    “有时候,顾客来体验窑烤面包,要从发酵开始做,到烤制好,需要几个小时。”刘彦希说,在等待的过程中,这些顾客有的在院子里读书、喝茶,有的拍照、荡秋千,有的沿着村里的小路,沉浸式感受田园生活。

    “看着这些等待的顾客,我对自己的事业更有信心了。因为这窑烤面包的味道里,不仅藏着我的生活与理想,还是很多人的向往。”刘彦希说。

    下一步,刘彦希计划在院子里花些心思,在满足顾客拍照打卡需求的同时,为乡村增添亮丽新风景。她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遇,凝聚更多乡村主理人的力量,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记者手记

    乡村的场景满足了都市人群对“短暂逃离”和“田园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消费形式,已经不仅仅是“吃面包”,更像是进行一场乡村风情的“微旅行”。

    一座村庄,一家窑烤面包店,在烟火气中,在这场关于梦想与创新的融合之中,刘彦希和她的小伙伴也正在努力,让这座村庄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与远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