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区一小学生被骗3万余元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沈全华 通讯员/周星缘) 11月25日,记者从市公安局荷塘分局获悉,有一名小学生在凌晨时刷视频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简称“电诈”),导致3万余元被骗走。

    先充值后提现,骗子要求删除扣款信息

    事发时间是11月17日凌晨2时。家人早已入睡,小学生小贺(化名)仍沉浸在刷视频的快感中。突然,他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的视频电话,对方出示了警官证,自称是广东警方办案民警,轻易地骗取了小贺的信任。

    对方表示,小贺参与一起电诈案件,涉嫌诈骗别人2万元,必须自证清白,否则面临拘留甚至坐牢的风险。

    小贺被吓坏了,连忙询问怎么办,对方让小贺将家中大人手机拿过来。就这样,小贺用自己的手机摄像头对准爷爷的手机屏幕,将爷爷手机中的短信、微信、支付宝以及视频账号中的内容一一展示出来。

    在对方要求下,小贺先将爷爷的微信支付密码改了,再将爷爷银行账户中的余额充值到微信零钱,又将微信零钱提现回银行账户。因为视频通话一直对着爷爷的手机,对方很轻易地看到手机银行验证码。随即,小贺从爷爷手机上看到一条扣款短信,但对方要求他删掉,并立马挂断了视频通话。

    天亮后,爷爷发现情况不对,得知其银行账户被陆续刷走3万余元,遂报警求助。

    涉世不深+胆小,未成年人容易被骗

    据荷塘分局反诈中心民警分析,小贺是遭遇了冒充公检法类电信网络诈骗。

    网络骗子首先利用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且胆小的心理,自称是公检法等执法机关工作人员,用“拘留”“坐牢”等用词进行恐吓、威胁,甚至会发送一些提前录制好的虚假抓捕小孩的视频,让受害人产生恐惧心理。同时,全程让孩子开启视频通话,让孩子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或者指导孩子在家长手机下载软件,从而远程控制家长手机。

    近年来,除了冒充公检法类电诈,还有网络游戏交易骗局、网络追星骗局容易让中小学生中招。在网络游戏交易骗局中,骗子常常打着赠送免费皮肤或者低价购买游戏道具的幌子,诱使小朋友与之私下联系,再以扫码领取道具、账号被锁定等理由,要求小朋友拿家人手机进行扫码或转账解锁,进而实施诈骗。在网络追星骗局中,骗子常常在各种社交平台和视频软件中发布明星粉丝群二维码,吸引小朋友扫码入群,再以领取明星礼物、粉丝应援等理由哄骗转账,或者威胁小朋友因为泄露了明星的隐私导致父母要被抓走,以此迫使小朋友转账平息此事。

    看好自家娃,家长要三管齐下防骗

    荷塘警方提醒,各位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监护人,要积极帮助孩子从3个方面采取措施防范被骗。

    骗子大多都是通过网络渠道去接近孩子实行诈骗,家长要避免孩子沉迷网络,经常对年龄较小的孩子使用的电子产品进行检查。

    家长不要把各类支付密码告诉孩子。家长也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以免其受骗后大额转账汇款。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警觉性,增强孩子的防骗意识,明确告诉孩子警方不会通过线上聊天工具办案,更不会以办案的名义要求转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