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
那天,我所在的小区业主群里,有人说:“801家的熊孩子,能老实点吗?我家的吊灯都快被你震下来了!你这样可不是一次两次了,我搬来后每天都闹腾,真是受够了!”
我看到这条留言,立马惭愧得汗都要出来了。赶紧回复:“实在不好意思,我好好教训我儿子,以后绝不会这样了,您放心好了!这段时间真是打扰了,对不起!”说完我一直惴惴不安,琢磨着要不要提点礼品去楼下道个歉。再翻手机,发现人家回复了:“我们是一单元的701,看你标注的是二单元801,我说的不是你家吧?”我这才看清人家是一单元的,原来是虚惊一场。我松了一口气,不禁哑然失笑。
我这个人不止一次犯这个毛病了,应该说是一种“幻错”思维。就是明明我没有错,但别人一说什么不好的事,我便会一秒钟揽到自己身上。我家确实有个“熊孩子”,但他比较胆小,我也教育过他,楼下住着别人,不能无所顾忌闹腾,所以他一般情况下闹不出太大的动静。
其实,我这种“幻错”思维,不是一天两天了。记得上学时,我最怕老师每周开班会。因为他总是“不点名批评”:“有的同学,考得好点就翘尾巴!你那点成绩,跟全县、全市的人比,根本不算啥,有啥可骄傲的!”我听了这话,脸上立即发起了烧,那次正好我考了第一名。可是我也没“翘尾巴”啊,可能是自己言行不注意,但在老师眼里就是“翘尾巴”了。我低着头,羞愧难当,恨不得地上有条缝让我钻进去。整整一节课,老师在讲台上长篇大论批评“翘尾巴”的同学,我在下面如坐针毡。下课的时候,老师留一下一句:“李××同学,你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说的是“李××”同学,这次他考了班里的第五名,进步很大,确实有点“飘”了。
参加工作以后,我依旧如此。有一次新来的领导开会,很愤怒地说:“有的同志,把迟到不当回事,以为是小事。这种工作态度,能行吗?小事不小,能看出一个人的素质。有的人,我早看出来了,就是不堪大任!”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前几天领导刚撞见我迟到了一次,没想到这么快就在大会上见分晓了。可是,半年我只迟到了那一次,因为遇上了急事。接下来,我的“内心戏”开始风起云涌地上演:迟到一次值得这么发脾气吗?这位新来的领导太小家子气了。不堪大任就不堪大任吧,反正我也没想干啥大事。唉,被领导批评毕竟影响职业发展,以后可得注意点。我脸上虽然波澜不惊,但心里有惭愧,有委屈,有不满。散会后,同事悄悄对我说:“知道领导说的是谁吗?小张!领导早就对小张不满,不过是借题发挥罢了。”原来,刚才我只是自己上演了一场“独角戏”。
大概是因为我是个“完美主义者”,不想让人说半点不好,不允许自己有瑕疵,潜意识总担心别人批评自己,于是拼命维护自己的“完美人设”。我很认真地审视过自己的“幻错”思维,觉得很多时候没有必要过分紧张,所以我便有意识提醒自己:“不是说我呢,我没错!”
前几天,我正骑着自行车走在路上,前面有个老太太突然回头大声喊:“你快给我下来,有你这么骑车的吗?下来!”老太太声色俱厉,我心里一紧,立即想到可能我骑车冲撞了她。于是急刹车,停了下来,却见一个是十来岁的少年正在马路中央骑车。我恍然明白,那是老太太的孙子在“危险驾驶”,她呵斥的是自己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