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剧场发展简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人委礼堂外景。

    鲁班殿的断壁残垣。

    牛八

    中国古代的剧场多起源于祭祀活动场所,后来有了露天搭台唱戏,再后来在一些庙宇、祠堂里修建戏台,这便是最早的剧场。旧时最早的剧场叫“瓦肆”“勾栏”“教坊”。株洲城区的发展,是以解放街为中心逐渐向北发展的,株洲早期的一些剧场基本都建设在老城区(今芦淞区)范围内。

    1.鲁班殿

    位于株洲南湖街的鲁班殿,因内有戏台,故可称为株洲镇最早的剧场。株洲老街最早鲁班殿建造时间应该是明代或更早(有人说是北宋时期)。1918年军阀南北战争时期,原鲁班殿毁于战火,后重建。鲁班殿是当地泥木行业组织——鲁班会集资修建,主要是纪念木工鼻祖鲁班,每年农历五月初七,据说是鲁班的诞辰日,本地的泥木工都要聚集在这里举行庆祝活动。鲁班殿中央建有戏台,庆祝活动要请戏班子在戏台演戏。鲁班殿内建有戏台的,故这里也就成了株洲镇上最早的戏院之一,清末、民国时期,湘潭、长沙、浏阳等地的花鼓戏、湘剧等戏班子都在这里“唱戏”。解放后,鲁班殿还曾改建成卖票营业的简易剧场。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还没有大的开会场地,一些大型会议都要到鲁班殿来开,1950年5月24日,株洲镇第一届临时代表会议就在这里召开。后来鲁班殿被当作低压开关厂的厂房。笔者最早见到鲁班殿时它已经破旧,竹蔑片抹黄泥的墙壁早已透光。如今,位于建设南路南湖塘巷的鲁班殿,还存有断壁残垣。 2.城隍庙

    株洲老街上的城隍庙,似乎要比鲁班殿的名气小,如今知道的人也不多。

    城隍庙遗址位于株洲街(今解放街)的五节街,靠近今解放街牌坊附近。最早的城隍庙建于明朝时期,南北军阀混战期间毁于战火,1918年,当地乡绅凌树臣带头捐资重建。笔者所见到的城隍庙为四层建筑,中间有一天井,二楼有戏台,戏台对面墙上有不少神像的龛坑,供奉着道教的诸神。

    解放前这里是庙会的中心处所,平时又是外地戏班子演出场所。解放后,安排一些无房居民居住。文革时期,在“破四旧”的口号下,城隍庙被拆除。

    3.张氏宗祠

    由于株洲先后有株萍铁路和粤汉铁路修通,促进了株洲镇的商业很快发展,却没有像样的专业戏院。1932年有湘潭水平不错的戏班欲来株洲镇演出,希望在像样的戏院里演出。当地商绅唐敬芝选址徐家桥南头的张氏宗祠建简易戏院。没演出几场,张氏宗祠的简易戏院被区公所下令拆除,据说是唐敬芝得罪了当时的区公所所长。

    4.李家祠堂戏台

    位于栗树山的李家祠堂(今栗树山小学校园内)内曾有个戏台,戏台不大,也能接纳一些小戏班子演出。1948年易锡麟创办私立正德初级小学时,李家祠堂被拆除。正德初级小学即栗树山小学的前身。

    5.和平戏院

    和平戏院位于建宁街西侧的稀宁巷内(今叫建宁巷)。1951年填掉巷子边一口池塘,盖起了砖木结构的和平戏院,墙壁是杉木板的,透亮透风。这也是株洲解放后的第一座私人建的专业性剧场。

    解放初期来株洲镇的剧团以及大小戏班子都在这里演出。在建有人民戏院和解放戏院后,和平戏院基本停止营业,后被改作为株洲市印刷厂生产用房,以后市印刷厂拆除旧厂房,盖起工厂楼房。在修建和平戏院前,曾在徐家桥北头搭建临时简易剧场,和平戏院建好后,这桥头的临时简易剧场拆除。

    6.人委礼堂

    1951年,第一座由株洲市人民政府修建的人民剧院,是在原株萍铁路株洲转运局煤场后建成,除了能演戏,还能放电影。人民剧院建有楼座,这在株洲是首例。据说建好后为测试楼上的承重能力,专门从附近中学找来几百名学生,要他们在楼上蹦跳。

    建好后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苏联故事片《沙漠苦战记》,不少第一次看电影的市民看见开枪打炮就往座位后躲。人民剧院后来收归株洲市人委管理使用,改名人委礼堂,主要用于全市性大型会议。笔者所就读的栗树山小学常借人委大礼堂做文艺汇演场地。人委礼堂遗址在今天的大地内衣服饰城。

    7.人民戏院

    1952年,市政府在人委礼堂南边200米处新建人民戏院(今九天国际处),主要为株洲市花鼓戏剧团驻地和演出场所,原来市花鼓戏剧团的演员和职工家属都住在戏院后面。后来剧场不再演戏,改为放映电影,名称也改成人民电影院。这是株洲最早的专业电影院。再后来人民电影院亏损办不下去了,曾被改建成公共澡堂。

    8.解放戏院

    1953年,由私人集资在人民戏院正对面建解放戏院,主要为株洲市湘剧团的演出场所。解放戏院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长排靠椅上有一个个的圆形洞,那是用来放茶杯的。戏院后台紧挨栗树山小学食堂,爬在食堂窗户上可看到在后台忙碌的化了妆的演员。每当台上演员唱湘剧高腔时,后台的演员一起帮腔,在我们看来有点搞笑。

    后来解放戏院撤销,场地为株洲市电碳厂所用。旧址在今建设南路太和商厦位置。

    9.工人俱乐部

    1954年,在原株洲市邮电局后面(建设南路90号)兴建株洲工人俱乐部,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株洲建设的第一座工人俱乐部,株洲工人的大型文娱活动都在这里进行。以后改为市总工会礼堂。1969年株洲市公安局机关搬入,改作公安局机关大会议室。

    10.工人文化宫

    1958年在奔龙山下修建的工人文化宫,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其剧场为株洲市的主要演出场所,也是株洲市文工团(后改名株洲市歌舞团)的驻地和演出场所,文工团的演员们在团里的宿舍建成以前,好长时间就是睡在剧场的舞台下面。工人文化宫剧场也是大会场,株洲一些全市性大会多在这里召开。文化宫剧场后来也放映电影。

    改革开放后剧场改建成环洲歌剧院,至今仍然是株洲市区的重要演出场所。

    11.株洲影剧院

    1958年在株洲市大米厂对面修建红星剧院,为当时株洲档次较高的专业剧场,主要接待外地来株的演出团体。1971年剧场拆除重建,增加放映电影功能,改名株洲影剧院。旧址已建成今天的金冠服饰文化传媒大楼,即金冠皮草服饰城。

    12.厂矿俱乐部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株洲兴建了大量工厂,一些大中型工厂为了活跃职工业余文娱活动,都建有厂矿俱乐部。至1959年株洲的企业俱乐部已有40家,如铁路文化宫、331厂俱乐部、田心机厂俱乐部等。这些俱乐部同时兼有演戏、放电影、表演节目的功能,是工厂职工家属的文化娱乐主阵地。

    13.太空城

    1990年修建的株洲太空城,位于建设中路老体育场入口北侧。是结合地下人防工程所建的集演出和舞厅为一体的现代化文娱场所,拥有当时一流的音响和一流的灯光,在当时的全省都小有名气。

    14.神农大剧院

    历时5年,于2016年建成的神农大剧院,位于神农城南侧,总投资6.8亿,其造型是株洲市标志性文化地标之一。神农大剧院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拥有1400多个座位,另有400个座位的实验剧场,现为株洲市最大的现代化的剧院。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