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碗”端得牢 荷包鼓起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市已培育25个劳务品牌,相关从业人员超百万人

    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何春林 通讯员/颜小波 朱舜) “炎陵黄桃工”赋能乡村振兴,带动8万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醴陵陶瓷工匠”为陶瓷产业工人提技能,人均增收超过30%……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上,我市分享的《擦亮特色劳务品牌 绘就高质量就业幸福底色》“株洲经验”获得阵阵掌声。

    谈经验

    聚焦特色产业优势育品牌

    劳务品牌培育是“十四五”时期人社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从2021年开始,我市已连续4年开展劳务品牌培育工作。

    如何培育?我市闯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聚焦先进制造业等培育技能型劳务品牌;瞄准家政服务等培育服务型劳务品牌;依托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培育保障型劳务品牌。

    目前,全市已建成25个特点鲜明、技能突出、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劳务品牌。其中,“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工”等技能型劳务品牌15个,“炎陵黄桃工”等保障型劳务品牌5个,“渌口家政工”等服务型劳务品牌5个。

    “株洲新希望铆焊工”是我市首批五个劳务品牌之一。“我们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精通铆焊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学员打通了培训领证即上岗的‘直通车’服务。”“株洲新希望铆焊工”劳务品牌负责人文政介绍,公司立足制造业,与中车、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比亚迪等200余家省内外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累计培养行业急需的技能人才2万余人。

    长期以来,技能人才缺乏牵掣了醴瓷产业的发展与壮大。2021年,市人社局将“醴陵陶瓷工”认定为市级劳务品牌之一。醴陵以“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产业发展”为目标,以覆盖全陶瓷产业链的技能培训为抓手,建立了“行业领军人物+陶瓷名师+理论老师+实训老师+行业工匠”五位一体的师资库。目前,以黄小玲、徐曼冰、丁佳富等大师为引领,培养了一批批陶瓷彩绘、成型等培训名师;培育了一批批技术扎实的陶瓷产业工匠。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劳务品牌培育过程中,我市不断强化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深度合作,通过组建产业学院、企业培训中心、“双师”工作室等,开发了陶瓷成型、服饰设计、铆焊等10余个规范化培训项目,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特色培训4万余人次。

    看效果

    稳就业和增收是硬道理

    劳务品牌好不好,结果导向最直观。

    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成果展现场,我市推荐的“醴陵陶瓷工匠”“芦淞服饰人”两个劳务品牌展位前,与会代表们纷纷拍照打卡。

    “一艺在手,吃喝不愁,长期在外打零工的我深刻体会了手艺的重要。”邓雨参加了“醴陵陶瓷工匠”培训班,取得合格证书后顺利入职华联瓷业,工作一年后被提拔为班长,年收入6至8万元。

    “公司产品合格率较以前提高了3个百分点,我们尝到了甜头。”陶润实业是“醴陵陶瓷工匠”劳务品牌建设单位,公司负责人文智勇说,公司每年有2000人次参与“醴陵陶瓷工匠”在岗培训,“职工技能提升了,薪酬待遇涨了,我们产品质量更高了。”

    炎陵黄桃是名副其实的“致富果”,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35亿元。2022年,市人社局将“炎陵黄桃工”认定为我市劳务品牌,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帮助村民就近就便就业创业。“有的村民直接在自家园子里直播带货,有的村民开起了个人网店或注册了企业网店,有的村民开设民宿,做起了‘黄桃采摘+避暑康养’‘黄桃采摘+亲子研学’生意。”炎陵县人社局局长刘芳平笑道,“炎陵黄桃工”实实在在带动了村民就业与致富。

    “芦淞服饰人”探索“数实融合”就业模式,线上线下吸纳10万人就业;炎陵黄桃产业链上经营主体万余户,“炎陵黄桃工”带动8万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炎陵黄桃工”人均增收20%;“醴陵陶瓷工匠”人均增收超过30%……目前,全市25个劳务品牌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100万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