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藩戎装像。
牛八
刘建藩,字昆涛,1887年出生于醴陵清安铺。先就读于湖北武备普通堂,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骑兵科,在校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毕业分配到广西新军学兵营任骑兵队队长。次年任骑兵营管带。10月率部响应武昌起义。
1912年4月,刘建藩任桂军第八师骑兵团团长。1913年7月,参加第二次革命,率加强混成团增援蚌埠、徐州铁路沿线。黄兴任命刘建藩为第八师前敌指挥,率部攻占徐州。讨袁失败后,随黄兴、李烈钧避走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研习法政。
1916年回国,任湖南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长、湘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1917年,孙中山号召“护法”,刘建藩联合林修梅在零陵、衡州响应,出任零陵镇守使。
1918年3月,刘建藩部与张敬尧所属的张怀芝部相遇于攸县,张部一触即溃。刘建藩身先士卒,乘胜追击,占领皇图岭,一鼓作气拿下醴陵,而后攻克株洲,前锋已达易家湾。张敬尧部正准备再退时,援军奉军赶到,张部和奉军合击孤军深入的刘建藩部。刘部只好往株洲镇撤退,在株洲火车北站(今火车站处)与追来的北军展开激战,北站失守,南军向株洲街(今解放街)退却,准备在株洲街展开巷战。
这年5月5日,正逢雨季,株洲港(今建宁港)涨水。刘建藩部到达株洲港时,一部分从徐家桥走,一部分从徐家桥下游的木便桥(旧称株洲桥,今建宁闸处)走,而刘建藩走木便桥。由于是仓皇撤退,加上人多桥窄,十分混乱,拥挤中刘建藩掉下桥落入水中。待士兵们七手八脚将刘建藩从水中捞出,刘已经断气,时年31岁。
株洲的老百姓说这是“大将犯地讳”,株洲桥桥头俗称“孔道门”。刘建藩字昆涛,株洲方言读成“刘光道”,这便是“刘光道阵亡孔道门”。参加这场战争的刘部一位班长叫陈德盛是清安铺人,多年后他站在建宁闸边说,他亲眼所见:“刘光道掉入桥下身亡。”
护国军政府为纪念刘建藩的功勋,追赠他为陆军中将,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宫下,墓门题“护国元勋”。
也有资料说刘建藩是在株洲徐家桥落水溺亡,也有说刘落水于白石港桥,这都是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