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新乡贤联手“在土”新乡贤 共建幸福新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荷塘区仙庾镇樟霞村组织新乡贤商讨村里各项事项。 受访者/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旷昆红 通讯员/秦蓁 李江南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不管走到哪里,家乡总是我们心头永远的牵挂。”有一群人,他们身在异地,但总是惦念着老家。

    荷塘区仙庾镇樟霞村位于绿心禁开区,生态环境好,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多。近年来,仙庾镇在该村率先探索建立起新乡贤理事会,把“家中的香饽饽”和“外面的贵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新乡贤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凝聚民心,汇聚乡贤之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带动乡村振兴。

    “回归”新乡贤 激活共富新密码

    近年来,荷塘区樟霞村搭建叙乡情话桑梓的平台,让新乡贤不再“近乡情更怯”,而是“近乡情更切”。

    深秋的周末,樟霞村霞山庄园,不少人前来钓鱼、吃农家菜。

    谁能想到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个闲置破败的小学校舍。“很多孩子进城读书了,村小就闲置下来了。”樟霞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施文武是樟霞村人,早年外出闯荡,在长沙从事建材生意。长期工作压力大,应酬多,他身体“报警”,于是他萌生出回乡种绿色蔬菜、养点鸡鸭的想法,过上悠闲自在的农村生活。

    2008年春节回家时向村干部提出想法,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于是,施文武租下闲置校舍,开始建设改造,主理人施文武女儿施锐介绍,“父亲一开始只是想租个小院,自己来养老。”

    出乎意料的是,施文武的朋友来小院玩耍,大家都劝他搞农家乐,让大家周末有个歇息的好去处。于是,施文武开始对闲置校舍开始修缮,施锐介绍,“校舍闲置太久,我们对窗户、地面进行了全部翻新。”

    樟霞村植被覆盖率、负氧离子含量等指标比较高。除了经营农家乐,施文武还租赁了村里的几十亩荒山,种植了橘子、柚子等果树。霞山庄园的建立不仅为当地增添了一抹绿色,还促进了村民的就业。“附近至少有20多人在我这里工作。”施锐说。

    借助生态优势,还吸引了新乡贤唐文斌等人投资建设民宿,这些农文旅项目成为回归经济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方式。

    “在土”新乡贤 奏响基层治理“最强和声”

    新乡贤不仅给家乡带来资源渠道、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还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这块地本来就是我的,他修坪也不能占我家一寸……”近日,樟霞村两位村民因为地盘的事情打破了村里的宁静。

    “远亲不如近邻,大家不要争吵伤了和气,坐下来好好商量……”在樟霞村调解室里,在支、村两委的主持和乡贤长达3个小时的耐心劝说和调停下,两位邻居最终各退一步,握手言和。

    “以前我们看城里人跳广场舞,我们也想跳,可惜没场地。”樟霞村的村民介绍,现在村里修了幸福屋场,大家健身有了好去处。幸福屋场建设“本土”新乡贤黄清明功劳不少。修建过程中,他是“品控官”,整整两个月,每天都要去现场观摩,把控建设细节。建好后,又经常去屋场当“清洁工”,清扫垃圾。

    这只是樟霞村“本土”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和“回归”新乡贤相比,“在土”新乡贤在当地群众中普遍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影响力、说服力,凭借自己的公道、威望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独特的“润滑剂”作用,唱响了基层治理共建共治“最强和声”,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回归”新乡贤 传承非遗文化之美

    樟霞村还积极挖掘有文化的“回归”新乡贤,通过组织开展新乡贤进村社、新乡贤文化讲座等活动,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崭新的时代内涵,有力地推动乡村凝聚向上向善力量,为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带来了新气象。

    2014年退休前,黄立雄是一名中学物理老师,看起来和文艺创作丝毫不沾边,但他从小颇爱书法美术。

    当老师时,他结识了来学校任教,同为物理教师的余深根老师。日常,除了跟着余老师学如何教好物理外,他还跟着余老师学了点活节竹雕的皮毛。

    退休后,黄立雄回到樟霞村黄金组养老,他花大量的时间向余老师请教活节竹雕,称自己为“余氏活节雕刻第一传人”,并不断精进手艺,并推动“余氏活节雕刻”获评为2021年市级非遗项目,他创作的“梅兰竹菊”“鼠我有财”“竹项链”,这三件竹雕作品至今还在市博物馆一楼展出。

    去年,湖南工业大学的学生来仙庾镇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时,黄立雄和同学们探讨如何将工业设备应用到活节竹雕,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我们要把家乡的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加大对新乡贤事迹的宣传、积极引导等方式,促进新乡贤积极投身新时代乡村建设。”樟霞村党总支书记凌志刚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