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凛
体育锻炼对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培养意志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段时间以来,“学生以学业为重”的观念仍深深扎根在家长、学校、教师心中,有的青少年很少参加运动,还有的“体育苗子”在面临升学或专业发展的抉择时,无奈放弃体育专业特长。于是不少体育教练感叹,“一到小升初、初升高,队伍就散了”。因此,在一些人的眼中,学业和体育似乎已成为一对“矛盾体”。
一个好的现象是,新时期提出的“体教融合”要求,强调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并提高育人质量。越来越多的专业教练和社会专业体育团队走进校园,青少年体育训练越来越科学,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兴趣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体育苗子的挖掘和培养也越来越精准,训练越来越方便。同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通过为特长生打造专门升学通道,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在面临小升初、初升高时,也少了后顾之忧。
毫无疑问,这样更能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是促进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同步与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
有了更健全的机制,那么就需要教师和家长也转变原有的观念,树立“健康第一”“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
笔者在参加一次讨论交流活动中,一位校长提出的观点也让人很有启发。这位校长指出,很多文化学科教师自己不喜欢运动,又担心影响教学。所以在推进体教融合中,学校要引导教师更多地参与运动、理解运动、热爱运动,并通过教学考核的指挥棒,让文化学科教师不随意占用体育课,并鼓励孩子走出教室“动起来”。
而家长更要当好第一责任人,积极鼓励孩子参与运动,为孩子作出更合理的成长规划。
促进体教深度融合,不仅关乎青少年身体健康,关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更关乎整个民族身心素质的提升,还需要多措并举,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