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除了选择新鲜的食材、合格的调味品,还有一些烹饪习惯要避免。
习惯一:米反复淘洗
粮谷类食物是人体B族维生素重要来源。B族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缺乏会引起脚气病、糙皮病、口腔炎症等。
一些人在淘米过程中用力揉搓、反复淘洗,以确保下锅的米没有杂质。殊不知,这一过程损耗了大量B族维生素。
淘米时,只需要轻柔地淘洗1-2次,冲干净米上的尘埃即可。
米粒中B族维生素非常容易溶于水,还特别怕高温,故淘米时应选择冷水,并避免用流动的水淘洗;烹饪过程中还要避免长时间保温加热。
习惯二:煮粥及炒菜加碱
米面和蔬菜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酸怕碱。很多人在煮粥时会加些碱,这样可以使粥熟得快些,口感更软糯。但从营养学角度看,这样做是不科学的。
食用碱可促进蛋白质和水之间的作用而增加蛋白质溶解性,也可使淀粉微粒散开(这是加碱煮的粥口感更黏稠的原因)。
然而,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基本上会把粥里的维生素都破坏掉。此外,熬粥加粗粮,目的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慢消化速度,使餐后血糖升得慢一点,而加碱后,粥中淀粉的糊化程度会升高,基本和白米粥差不多。
炒菜时加碱,会将维生素C和植物化学物破坏掉。
习惯三:过多煎炸
煎炸高温下,食物大部分营养素会被破坏。且高温油炸后,会产生一些危害健康的物质。
同时,油本身经过长时间高温反复煎炸后,产生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长期食用可能增加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总的来说,建议大家在日常饮食中多采用蒸制、煮制和急火快炒等烹调方法,少用煎炸的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留住烹调食物的营养,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食物的安全性。
(据人卫健康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