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空调暖气、手机电视的古代,如何抵御严寒,消磨时光,度过漫长的冬季?聪明的古人为了过冬,可谓花样百出。
早在文明诞生之初的史前时期,古人就学会利用建筑来取暖。半坡聚落的房屋建成半地下室样式,中间有一个坑可以烧火取暖,称之为火塘。秦汉时期,古人发明了火墙。墙的内部是中空的,里面放上柴火,把墙烧热后,整个屋子都会很暖和,很像现在东北地区的火炕。
从西汉开始,用花椒作为建筑涂料来保暖,成为王公贵族过冬的独家法宝。花椒磨成粉末掺到胶泥里粉饰墙壁,会释放出温和芬芳的香气,再挂上锦绣壁毯,设上屏风等,颇有一番西域风情。《陆氏诗疏广要》曾记载:“汉室皇后称椒房,取其实曼盈升,以椒涂壁,亦取其温暖,故长乐宫有椒房。”后来,“椒房”几乎成了皇后的代称。当然,一般的达官贵人也会在家中修建暖阁。有的暖阁墙为中空,在地底有一条通道,连接房外火炉,便于把热量传到屋内,或者是把与大屋子隔开的小房间,作为设炉取暖的小阁。
饮酒是古人驱寒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不过古人喝酒前,会把酒烫一下。不仅如此,古人还会吃“火锅”,所使用的炊具就是五熟釜,它可以烹饪多种食材,釜中有五个格子,不同的格子中盛满不同味道的汤汁,再将食材放入汤汁中烫熟,即可食用,与如今的“鸳鸯锅”颇为相似。到了后来,还出现了陶瓷火锅、涮肉火锅等。
古人对赏雪一往情深,而烹茶听雪也是妙不可言。古人喜欢用雪水煮茶,唐人陆龟蒙有诗:“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赏雪之余,还可观梅。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曾骑驴在风雪中过灞桥,踏雪寻梅。
岁暮天寒,冷风凛冽。读书最能抵御精神的寒冬。古人爱读书,在寒冷的冬季也不会松懈。为了读书,有人程门立雪,有人囊萤映雪,有人绕着城墙走以暖足……在闲暇的冬季,古人的精神过冬必不可少。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早已不是问题,但是对古人而言,他们需要运用智慧,创造出一系列应对寒冷的办法,才能度过无数个寂寥的冬天。(据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