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假到底有多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中国古代假冒伪劣行为危害极大,尤其是药品、食品领域的造假行为更遭到人们的强烈谴责。而历代朝廷在打击这些行为方面也都出台了许多规定,有些规定相当严厉。比如,有人因造假灭三族,有人卖假药被“大辟”,度量衡器须“年审”……

    因造假被灭三族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造假现象的存在及其危害。早在西周时期,百姓使用的器皿、木车,如不合规格,不准在市场上出售。至于布帛,经纬密度不合规格、幅宽不合尺寸、染色达不到正常颜色标准,都不准销售。总之,那些质量不合格、规格不达标的货品都禁止上市。

    汉文帝时有一个名叫新垣平的人,他伪造的东西是玉杯、周鼎,特意在上面刻了“人主延寿”几个字。他拿着这些东西跑去献给汉文帝,说是在黄河发现的,预示着传说中的“周鼎”将会在汾阴出现。汉文帝一开始相信了,派人在汾阴建庙祭祀天地,希望“周鼎”出现,而“周鼎”真的出现在了汾阴。其实这是新垣平预先埋下的,此事最终败露,新垣平被夷灭三族。

    度量衡器须“年审”

    有造假就有打假。据考证,中国最早关于打假的法律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主持制定的《法经》。在其中的《五杂法》中规定经营药材的人不得售假,要按医生所开的处方配药卖药。如胆敢制假售假,一经发现将受笞刑处罚,因此而造成人员伤亡的要被流放。

    到了秦朝,相关法律规定更加严厉,卖假药者将会受到墨、劓、刖、宫、大辟等刑罚。唐律中关于打假方面的规定十分具体,对假冒伪劣商品,唐律将其认定为“行滥”“短狭”。“行滥”就是质量不合格,“不牢不真”;“短狭”就是尺寸短缺或缺斤少两。制售以上不合格商品的,一经发现要受到“杖六十”的严惩。

    此外,为杜绝市场上的“黑心秤”,唐朝规定商户使用的度量衡器必须定期进行检验。

    茶叶造假花样多

    唐宋以后,有些不法商人开始了茶叶方面的制假售假。在宋朝,最常见的茶叶造假手法是在劣质茶叶里添加各种香料,可以调配出类似于各类名茶的味道,或者在散茶里掺杂枯草、在茶粉里掺杂米粉。当时人们很喜欢茶砖,有些商家制茶砖时在外面用好茶叶,里面用劣质茶叶,从表面看不出好坏。不仅普通百姓喝的茶有人造假,就连专供皇家的茶叶也一样敢假冒。

    为了制止市场上的制假售假,宋朝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颁布《关市令》,借鉴唐朝的做法,对商户使用的秤、天平、布尺等进行定期审验;同时要求市场管理人员每月抽查一次,检验、抽查不合格,或者被人举报缺斤少两的,处以“杖六十”的刑罚。对于其他制假售假行为,根据情节以及所造成后果的轻重,分别给以不同的惩罚。

    打击假药重在统一标准

    药品是医病救命的,但出于逐利的本性,不法商人也打起了药材造假的主意。

    《本草经集注》《唐本草》《本草蒙筌》《本草纲目》等古代著名医药著作中大量记录有药材作假的方法。有人经过梳理,发现这些药典中所记载的假药种类,魏晋南北朝及之前有24种,唐宋有34种,明代52种,清代187种。

    相比其他造假行为,假药的危害无疑更大,所以这也是历朝历代重点打击的对象。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就被医家奉为本草指南,也是辨别假药的主要工具书。到了唐朝,新的药材不断增加,朝廷命人重新编订本草药典,最终编成了一部《新修本草》。全书共54卷,载药物850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到了宋朝,朝廷曾下令各郡县将本地所产药物绘图,连同样本送往京城,在此基础上编成了一部《本草图经》。全书共21 卷,收录药材780种。更为难得的是,该书还附有本草图谱933幅。

    (据网易)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