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或许才是老人们最需要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扫描二维码加入聊天室

    主持人/七七

    Hello株洲网事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本期主持人七七,很高兴与大家一起聊聊生活,唠唠家常。不同人生轨迹我们各自忙碌,刨去诸多角色我们依然是自己。欢迎大家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分享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

    不查日历的话,有人记得10月11日是重阳节吗?老人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彭华茂在演讲时说到过两个问题:一个是,老人其实有强烈的掌控自己生活的愿望,而不是我们包办一切,以一种「不要你觉得,只要我觉得」的心情,去面对老去的大人们。另一个,是「被人需要,比被人关照」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在刚过去的重阳节,主持人邀请了几位小伙伴分享他们对家里老人「爱的观察」,主持人希望,敬老可以在物质关爱的基础上,去相信并发现老人们,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美月:我爷爷个子小小的,尤其是这两年,因为腰间盘突出的问题,佝偻着显得更小了。爷爷是一个乡村理发师,给人理发五块钱一次,包括刮胡子。以前我觉得他很厉害,因为理一次头发的钱,够我整个儿童节零花钱。我现在长大了,而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走出去一天,可能就挣个十来块钱,都不够城市里打车的起步价。每次他喊腰疼的时候,我就抱怨他要少出门,挣这仨瓜俩枣的干什么。他从来不听。

    有一次主动和我聊起,他的朋友们年纪也大了,腿脚不便利,还是得靠他多走动去见他们。有时候比起理发,去聊聊天是更重要的。理完发,等对方在院子里洗洗头,再泡一壶茶,两个人可以坐一个下午。我就很内疚,无意间被我看轻的工作,对爷爷来说是一种和老熟人们保持连接的方式。他们依靠理发,互相陪伴,获得一些幸福感。我后面就很少数落他了,而是做功课后给他买药贴,寄回去给他用。让他可以清爽一点地去和朋友喝茶。

    @壹壹:你有观察过家里老人平时的发呆时长吗?我的外婆,经常在沙发上一躺就是一天,电视播完看广告,也很少换台。当我问她怎么不出去玩时,她只是努努嘴:“出去做什么,没事做。”后来她接了个保姆的工作,无论妈妈怎么阻挠,她还是去做了几个月。待在家里,等天黑,等天亮,她说实在很难熬。

    大学放暑假的时候,我带她到老人社区去溜达,看人下象棋,学着跳广场舞。溜达几次后,外婆发现了自己打羽毛球居然很有天赋,和打球时认识的一些朋友组了个群,下午的时候拿着表弟的球拍,给家里打声招呼就出门了。还没等到妈妈再劝她辞掉保姆工作,她自己就请辞了。“要打球嘛,也不好三天两头的请假。”她乐呵呵地说。我这才意识到,对于有的老人来说,清闲并不是一种享受,更多的是空虚。老人也是需要感受到「成就感」的,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爱好或持续可做的事,她就只能循着曾经的经验,找份工做,让自己看起来依然是有价值的。

    @Blake:走进电影院看《出走的决心》时,应该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妈妈。大多数人的妈妈,花了一生的时间在围着儿女打转,很难出走。而我的妈妈直到63岁,才第一次出走成功。结婚前,有小提琴天赋的妈妈,想出门深造,被外婆拦住了,不希望女儿走远。她原本有一份跳舞的工作,一直想成为舞蹈家,后来嫁给爸爸,做起了家庭主妇,因为忙于照‍顾家庭还有母亲,她再也不跳舞了。‍然后她经常说,等你们长大,等给外婆养老送终,等所有的事情安定下来。

    最后停止等待的契机,是姐姐给63岁的她报了形体班,让她去上课。很神奇的是,从这堂课开始,妈妈又重新变成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她重新想起来,自己年轻的时候多喜欢跳舞。于是她从练习形体开始,调整体态,控制碳水,加入了舞蹈团,和姐妹们一起外出表演。其他时候,她开始独自去旅游,去上书法课……忙碌起来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没有再操心我和姐姐的个人生活。然后发现,原来她放手后,去做自己等了很久、盼了很久的事,是完全可以的。

    @瓜瓜:爷爷以前特别喜欢打麻将。不再有收入的这些年,他就很少再去了,别人约他,就会说“老了,脑子转不动,上牌桌都是输。”不打麻将后,他突然爱上了养鸡,把我们自建房里早就荒废的菜园子围起来,买一些小鸡苗来养。家里人都很反对这件事,但爷爷坚持要养,过年的时候,他自己起个大早,烧热水烫鸡毛,然后花半天时间捣鼓出一只肥肥的大公鸡。他从院子里拎着鸡走回厨房时,整个人就变得昂首挺胸,提醒我爸拿这只去供奉。

    在这个家里,因为有了一件只有他能干的事情,爷爷的心情也变得很好。每次我回老家,他就存着一筐土鸡蛋,叫我带走。他说拿着子女的钱,什么也不干,挺不好意思的,毕竟自己好手好脚还很健康。我们听完,就没有再抱怨他养鸡了。老人嘛,他就是想要这个家仍然能觉得「很需要他」,这份试图找到存在感的情感需求,我们当然可以满足。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