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小区把中医资源引入党群服务阵地。 记者/杨凌凌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杨凌凌
杏林小区,位于芦淞区贺家土街道,作为原湖南省直中医医院的家属区,与众多老旧小区一样,面临着环境脏乱、功能衰退、设施不全等共性问题。
如今的杏林小区,已截然不同。
这里,居民生活和谐有序,党员们积极投身基层治理,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各类特色活动,竭诚为小区服务。
究竟是何种力量促成了这一变化?记者深入杏林小区,通过蹲点采访,细致剖析这个基层治理的“小麻雀”。
自治议事,民主决策
采访当天,记者踏入杏林小区,却未见小区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王自力的身影。
“王书记一大早就带着施工方,去小区里巡视了。”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终于在小区的一处健身场所找到了被居民“簇拥”的王自力。
“放健身器材的地方地面不平整”“楼道门开关不顺畅”……在小区里,虽无大事,但每一件小事乘以222户,都成了亟待解决的大事。
曾经的杏林小区,治理难题层出不穷:人员底数不清、矛盾冲突频发……甚至一度被列入治理黑名单。
尽管尝试过多种办法,但往往效果不佳,干部费尽心力,群众却不买账。71岁的王自力,在退休前曾任省直中医医院基建科科长,他开始深刻反思:“工作态度和作风都没问题,问题一定出在治理方式上!”
在医院、街道、社区的指导下,以王自力为带头人的新一届业委会,深入小区,从邻里生活的琐碎中探寻破解之道。
于是,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党支部、业委会、居民代表三方联动的“一核三联”治理机制应运而生。居民有事不再需要“上门找”,而是党员时时“走访寻”、社区随时“主动问”。
党建引领,整合资源
当时,小区可以说是“百废待兴”。
29名党员的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可。小区卫生费收取率逐步提高,保持在95%以上,运转秩序也逐渐恢复。
整改工作从清理垃圾开始,业主群里一发号召,业委会成员便带头行动,男女老少纷纷响应,场面十分热闹。
小区卫生费保障了日常运转的开销,但遇到大件设施的更新运维时,资金仍显捉襟见肘。经过三次不懈的努力争取,杏林小区终于获得了老旧小区改造的机会。在改造过程中,共建单位——湖南省直中医院提供了五十多万元的资金支持,倾力相助。
贺家土街道充分利用党建阵地,邀请小区居民、87岁的老中医李季英在小区党群服务站为居民进行公益诊脉,畅通了优质医疗资源与居民需求的对接渠道,共同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
以党建为引领,杏林小区改造的参与各方通过开展党建联建活动,推动了居民、街道社区、参建单位、物业公司等各方互联互通。他们整合了市、区、街道三级的组织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旧改中的“看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实现了“急难愁盼”问题的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