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张谢医给颈椎病头痛头晕患者做温针灸。
美容理发店里的“中式茶敷”配方。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易蓉 文/图
当有人感叹“家门口的药店开得比奶茶店还多”时,主打中式推拿理疗的养生馆也开始“遍地开花”。
近日,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从写字楼里装修低调奢华的养生会所到商场里古风十足的连锁推拿按摩店,从各大医院的中医理疗科到居民楼下接地气的推拿馆甚至美容理发店里,不少中式理疗馆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养生沐足、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成为不少年轻人生活消费的“标配”。
中式理疗馆为何“遍地开花”?记者进行了采访。
【镜头一】
不比药店少的理疗养生馆
大街小巷,开得多的是药店,不比药店少的,可能是各式主打中式理疗的养生馆了。
记者网上搜索“推拿”两字,株洲主城区便有120余家主打中式理疗的养生馆,其中大部分店都是这两年新开的,如主打非遗配方技艺的“御医门”、讲究推拿按摩力度的“功夫肩颈”等。
刘芸是推拿店的老顾客,小区里的推拿店则是她的首选。“下班回家换了衣服,溜达溜达就到了小区里的推拿店。60元1个小时,连推拿带艾灸,师傅的手法也专业,性价比很高。”她说。
记者发现,以刘芸所在天元区昆仑首府小区为例,小区周边2公里的范围内,新开了“御医门”“功夫肩颈”“克丽缇娜”“耳沐一新”等养生馆,还有各种主打中医养生理疗的诊所,数量不下10家。
“我现在把每月一次的‘火锅局’都换成了‘养生捏脚局’。养生馆里装修时尚,按摩师手法也很好,大家边按脚、边聊天,又放松又舒服,这是现在很流行的周末休闲方式。”刘芸说。
30岁的王挺是一家企业的技术骨干,也是典型的当代都市“打工人”。“我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超8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让我的头颈肩腰成为身体酸痛的重灾区,一动起来关节就噼里啪啦地乱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带领下体验了一次推拿按摩后,我就成为按摩店的忠实粉丝。”王挺告诉记者:“当你体验了推拿后,就会发现推拿对你来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虽然按的时候非常酸痛,但是按完很轻松。每次100元左右,价格也能接受,所以我固定每两周去一次。”
王凯向记者推荐的是一家株洲本土连锁推拿按摩店。据记者了解,该连锁店在株洲有4家分店,分布在主城区的各大商圈和大型社区周边。9月26日下午6时30分,记者在位于天元区的一家分店内看到,整体店面装修为新中式风格,门口的休息区内有10多位客人正在边用餐边聊天边等候。
“我们现在推出‘青年推拿’项目,网上团购价99元。很多初次到店的客人都会选这个项目来体验。”该店店员表示,“店内八成以上的顾客都是年轻人。尤其是工作日中午和下班后,很多上班族提前预约好时间,趁着午休和下班时间来做推拿按摩。年轻人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通过按摩能快速得到放松。”
即使是美容理发店里,都增加了中式理疗项目。在天元区黄河北路上的“名发廊”店里,来洗头的比理发的还多,“中式茶敷套餐”是客人最爱的项目。“用姜汁按摩头皮、肩颈,加上油茶籽饼泡水洗头,会员价60元/次,可享受1个小时的按摩、洗头两不误,太爽了。”正在洗头的张女士表示,每周两次的“中式茶敷套餐”,成为她雷打不动的养生习惯。
【镜头二】
夜间中医理疗门诊排队的人
除了“遍地开花”的中式养生馆,社区的中医门诊也为年轻人“亮灯”。
自今年开诊以来,荷塘区月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茨菇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到晚上9时,那里新推出的“中医夜间理疗”门诊室里仍灯火明亮,不少年轻“上班族”和“学生党”还在排队就诊。
“夜间前来就诊的多为颈肩腰腿酸痛的‘上班族’和学生,针对肌肉拉伤劳损及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酸胀疼痛,有些通过非专业的按摩是无法得到较好的缓解,反而可能加重疼痛症状,所以大家都会选择到专业医院就诊。”在月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推拿科,值班医生张安喜正在为病人进行针灸治疗。
90后李剑就是中医门诊里的常客。因腰背部酸胀疼痛3月余,常在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因白天要上班,他只能下班后到按摩店或美容院按摩缓解,但症状一直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在得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中医夜间理疗门诊后,他来此寻求治疗。
“医生针对描述症状进行专业体格检查,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经过5天治疗后,我的腰背酸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李剑说。
或针灸、或推拿,荷塘区月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茨菇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夜间中医理疗门诊室里,每晚几乎都是满员,甚至需要排队。
为巩固养生效果,不少市民还搭配喝上滋补的养生饮。“最近气温下降,有很多年轻人来购买阿胶、黄芪、党参等滋补类药材。”上述中医门诊负责人笑称,这代年轻人“最会养生”。
【分析】
文化自信的体现
新中式养生为何这么火?
“疫情后,越来越多人重视身体健康,对中医文化更自信。”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养生是防火,治病是救火,防火比救火更重要”的观念日益得到年轻人的认可,因此,很多人从被动的就医诊疗,逐渐转向主动预防保健。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统计局、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也显示,2023年,18岁至35岁年轻人消费榜单第三位就是保健养生。在不同养生方式中,更贴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新中式养生”更受年轻人欢迎。
需求就是商机。
《2017-2022中国健康养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当前健康养生市场规模已超过万亿元,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其中,18至35岁的年轻人群占比高达83.7%。《“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对各类健康产业提供政策支撑,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
不过,专家也提醒年轻人,要警惕不良商家恶意制造的“健康焦虑”。采访中,不少中医师对记者表示,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年轻人对脱发甚至猝死的恐惧心理,夸大保健品的正面效果,玩文字游戏,混淆视听欺骗消费者。“年轻人应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度、情志有衡,才是保持身心健康最有效的手段。”
【记者手记】
“新中式”
为消费添柴加火
近两年,“新中式”很火,玩法也很多。从美妆到养生,从茶饮到穿搭甚至传统节日的礼物,“新中式”风潮席卷了多个热门赛道,成了消费市场新的流量密码。
究其背后原因,“新中式”背靠国潮。以旅游领域为例,热门的“新中式”旅行方式包括历史博物馆参观、龙舟观赛体验、非遗文化体验、历史文化景区打卡、汉服妆造体验等。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复古”之中有新意:传统文化、国风古韵被重新激活和演绎,旅游市场丰富了供给,游客旅行的丰富度、体验感得以提升。如此“融合”,自然有火的“资本”。
而各种“新中式”业态的走红,也折射出一些变化。其一,需求变了。今天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更看重文化特色、沉浸体验。其二,理念变了。消费者转而追求返璞归真,反映出日趋理性的消费观念,展现出更加成熟的文化心理。其三,市场变了。比起“全而不精”,打好特色牌变得更加重要。传统文化便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富矿”。
面对这波“富贵”,各行各业各地不妨提前布局,把传统技艺、特色民俗“请出来”,精心“烹调”文化大餐、创新服务体验,这才是市场长久生存之道,也可为地方消费添一把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