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利用课间时间踢足球。 记者/戴凛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戴凛
日前,省教育厅联合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发布(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到2025年,中小学校体育艺术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大课间”活动全面普及等。《意见》还将给师生带来哪些学习生活方面的变化?本报也采访了业内部分教育工作者。
更突出“人人参与”
近年来,我市各中小学校坚持“五育”并举,中小学生文体活动明显增加,但也不难发现,部分地区和学校的学生参与还不够广泛,有的家长认为,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可选项目还不够多。
对此,《意见》指出,小学、初中课后服务要多开展文体活动,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要开设1节体育类课后服务。各地体育、文化旅游、团委、妇联等单位要积极因地制宜举办面向青少年的公益性文体活动。要经常组织群体活动,以“我运动我健康,我歌唱我快乐”为主题,每个月要组织一次全校文体活动。每个中小学结合自身条件选择1到2项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项目作为重点普及项目。鼓励学校与周边街道(乡镇)、社区(村)联办文体活动。
通过上述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在体育方面有展示的舞台,还可以在艺术方面亮出自己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能散发出自己的光芒。
同时,《意见》还突出对学生的评价激励。将学生参与文体活动情况和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评优评先同等条件时优先考虑。参加“三好学生”评选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须达到良好及以上。此外,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逐步提高中考体育成绩权重,到2027年全省普遍达到8%以上。
通过这些更具体的“指挥棒”,引导学生、老师、家长共同积极参与艺体活动,尤其是加强体育锻炼,确保青少年保持健康的体魄和阳光的心态。
强化艺体教师评价
《意见》还指出,要改进对教师的评价激励。将学生文体活动开展情况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体育、美育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美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深化“县管校聘”改革,优化体育美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体育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业内人士认为,以往学校考核主要围绕常规学科,而上述要求则意味着艺、体教师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责任也更加重大。避免了部分艺、体教师把课堂变成自由活动或者视频学习,而是必须通过训练,让学生达到学习计划目标。
在改善文体活动开展条件方面,《意见》提出,中小学教师要全员参与组织学生文体活动。体育、美育教师不足的地区要通过教师招聘、转岗培训等方式加快补足。还要加强体育美育教师培训,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人士走进学校等。
特别是《意见》中还提到,学校文体活动场馆在课后及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充分利用当地体育馆、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剧院、图书馆等文体活动场所开展中小学生文体活动。
不少家长表示,别说社会体育场所,就连学校体育场所往往也只在体育课时开放。希望学生和更多社会艺体场馆为学生开放,让孩子们有更多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