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育惩戒这把“戒尺”,你支持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戒尺打手心,你能接受这种惩戒方式吗? 记者/戴凛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戴凛

    长期以来,围绕校内教育惩戒的话题备受关注。一方面是教师管不了、不敢管,教师的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是个别教师以体罚代替教育惩戒,有些孩子身心俱损,并引发家校矛盾。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这将为更好地保障教师的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发挥教育惩戒的积极作用。

    1 条文: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

    记者梳理发现,《意见》对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不仅支持教师积极管教,还要求学校和有关部门要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

    其实教育部在2020年12月23日公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中也指出,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称学校)及其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称为教育惩戒。《规则》对学生的违规行为划分为情节较为轻微、情节较重、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等,并分别明确了学校、教师的惩戒方式。其中一条提到,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的,学校可以给予不超过一周的停课或停学;对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经多次教育惩戒仍不改正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警告、严重警告。

    关于教育惩戒的原则和界限,《规则》也明确,实施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辱骂或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等行为。

    不仅如此,《规则》还提出,学校应当支持、监督教师正当履行职务。教师因实施教育惩戒与学生及其家长发生纠纷,学校应及时处理。教师无过错的,不得因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而给予其处分或其他不利处理。教师违反规则的,也应受到相应处罚和处理。

    2 老师:怕管,不敢管

    管,还是不管?该怎么管?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左右为难。

    “有一次很生气,用戒尺狠狠打了孩子手心几下。事后还担心了很久,生怕家长来投诉找麻烦。”小学教师罗先生说,这位孩子当时读三年级,经常悄悄拿走别人的东西,投诉不断。有老师曾语言教育过这个孩子,但效果并不明显,以至于后来有同学直接叫他小偷。这次又接到部分同学的反馈后,一方面,自己并没有以“小偷”来定义他,但严肃指出了这种行为的后果。在教育孩子后,用戒尺打了孩子手心3下,只为了让他记住这个教训。事后和个别同事交流时,他们认为,打几下手心是必要的,毕竟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如果对这个孩子仍然采取不痛不痒的语言教育,可能孩子不长记性,将来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可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更大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有时他们甚至主动‘发难’。”胡老师是一位初中女教师,她说,现在班上大多数男生比她还高,有时在课堂提醒他们不要讲话,遇上火气大的学生,他们回嘴都还算好的。有的学生甚至能下座位直接冲到你的身边来对峙。但要课堂上不点名提醒,他们又总会干扰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效果。即使将这样的情况报告学校,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办法,最多也就是让家长来教育一通。毕竟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停课、停学并没有那么容易做到。

    “有一次上课,只是点名让一名女生罚站了5分钟,结果下课时这名女生居然爬坐到了窗台边。所幸只是坐了坐,最终被同学们劝了下来。这一次真的吓出了一身冷汗。”教师李女士说,有的孩子长期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假如真的出现意外,“板子”最终肯定要打到自己和学校身上,必然难以承担这样的后果。但如果教师连这样轻微的惩戒手段都不能实施,教师以后还怎敢“多言”,如何保证课堂效率。

    3 家长:可以接受轻微的惩罚

    “打手板、罚站一会,我觉得都是可以接受的。”家长王先生认为,作为一名“两孩”爸爸,深知管理孩子的不易,尤其是老师要同时面对50多名学生,对于一些特别调皮的行为,有时老师难免会突然“上头”。而适当的惩罚,既能给犯错的孩子一定的教育,也能惊醒其他同学,并给予老师一定的威严感,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如果老师都惧怕手握“戒尺”,那么可能会让很多老师选择“躺平”。

    “赏识教育肯定更好,这就要考验老师的耐心和水平。”家长胡女士表示,她并不支持体罚,哪怕是打手板这样所谓“轻微的体罚”。老师以更冷静的心态对待犯错的学生,应该是基本的职业素养。这并不是要求老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调皮,本该是低年龄段孩子的天性,孩子犯错,不能完全用成年人的思维去思考。以更温和的方式指出孩子的错误,引导他们认识错误,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要加强惩戒权的普及,让社会、家长和学生都了解什么是惩戒,哪些属于正常惩戒范围。这样老师在行使权利的时候有底气,学生和家长也能更合理地监督。”家长罗先生表示,自己并不是教育专家,也无法判定何为轻微或者超出规则的惩戒。但是相关部门连续发布《意见》《条例》后,对推动惩戒权尺度是有积极意义的。希望老师和学校能认真学习领会,以教育人专业的眼光和素养,合理使用惩戒权,促进孩子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4 支招:

    让孩子自己分析错误或更有效

    “我觉得惩戒的目的也一定是为了孩子‘知不足然后能改’”。株洲市二中枫溪学校小学部西校区郭志平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说,俗话说“质本洁来还洁去”,所以有所出必有所入,犯错的时候就是教育的良机。尤其是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温柔的坚持、真诚的建议,更能走进他们的心灵。

    郭志平老师介绍,当她接到同学们的报告,发现某个孩子的问题时,自己首先就会把这个孩子和相关目击或参与人员一起带到班级谈话区,然后请这个孩子讲述事情的经过。其他同学不插嘴。被投诉人讲完以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俗话说:事情的真相有三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和真相的一面。所以要让每一个孩子发声,必须做到客观公正,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都说完以后,自己会让被投诉人说说自己在这个事情过程中的不当之处。注意,这里一定是让犯错学生分析自己的不对之处。一般情况下,孩子们在经历第一阶段以后基本都能分析出来了。如果分析不出来,可由旁听学生或老师指出来。语气一定是平和的、恳切的。每个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小朋友。

    对犯错孩子的惩罚也一般分三步走:首先让学生自我反思找出问题关键;然后找出改正错误的方法,例如向他人道歉、修理损坏的器材、打扫破坏的卫生等等;最后为班集体做三件好事,生产正能量来抵消犯错带来的负能量。这样既排除了传统的体罚,孩子或许也更容易接受,教育的作用更明显。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