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区青年街夜市在设计风格上主打潮流简约,吸引年轻消费者。 记者/伍靖雯 摄
邵兴城夜市有半数以上是服饰、小商品摊点,实现差异化运营。 记者/伍靖雯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去年以来,业态新颖、形式多样的夜间集市,在株洲各大商圈周边扎根,吸引不少消费者前往。
与此前相比,现在的夜市不再局限于购物和餐饮,还增加了非遗文化、社交娱乐等多种丰富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创业者逐渐成为本地夜市经营主力军,为夜经济发展注入朝气与活力。
1 “烟火气”成商圈新品牌
暮色四合,位于天元区泰山西路的青年街夜市亮起霓虹灯,百余米的街道上,醴陵炒粉、麻辣烫、“网红”拇指生煎等小吃应有尽有。食客们从周边赶来,或穿梭于各摊位前挑选心仪的美食,或围坐于街边空地的桌椅上畅聊,享受休闲时光。
商户朱亮早已摆好摊位,他家臭豆腐因为讲究干净、口味好,所以他的摊位人气很高。“刚来就卖了10多份臭豆腐,今晚的营业额又能上千元了。”朱亮笑着说,干活更起劲了。
这个夜市于上个月底开业,目前设有50余个摊位,每天客流量约2000人次。“目前还没到开学季,有这个人气已经很超预期了。”夜市负责人黄兴介绍,当时一眼相中在这里打造夜间集市,主要考虑到周边商圈、居民区逐步成熟,以及临近湖南工业大学的消费需求。
此时,位于芦淞区的邵兴城夜市也迎来一天的繁华时刻。这个夜市于去年8月1日开业,由于靠近株洲火车站,辐射周边芦淞服饰群等商圈,人气持续高涨,俨然成为株洲夜经济“新地标”。
提起株洲的夜经济,最具影响力的无疑是钟鼓岭步行街夜市。
这两年,我市持续挖掘夜间经济消费潜力,提升城市商圈消费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打造了绍兴城夜市、王府·星Mall夜市、建宁文化市集等多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与此同时,不同商圈的运营方各展身手,打造潮流地标吸引模板消费者。
比如王府·星Mall外的夜市,除了传统的餐饮美食摊点,还有鲜花、萌宠等小众摊点;邵兴城夜市半数以上是服饰、小商品摊点,形成差异化运营;建宁文化市集则通过开展夜游、非遗文化活动吸引客流。
可以说,夜间集市已经成为株洲各大商圈吸引客流的新品牌。
2 年轻创业者为市集添新意
年轻化成为当下夜间消费的一个新特征。以80后、90后甚至00后为主的消费者,追求高品质、有态度的生活方式,向往更具设计感、人情味的消费新场景。
与此同时,另一批年轻创业者也投身夜经济。相比传统的夜宵、夜市,年轻人更了解市场需求,能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推动夜市持续火热。
小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卉”,不忙的时候还可以提供Q版人物手绘服务,这是25岁的小姜,在芦淞区双银大厦附近的华乐夜市摆摊创业的项目,主营手工钩针制品。
此前,小姜已经开了两年网店,在“小红书”平台上积累了数千名“粉丝”,对她来说,线下出摊最初只是一种尝试,但在以小吃为主的夜市里,这种有特色的手工小店格外显眼,让她迅速开拓了一批新客。小姜介绍,一般节假日出摊的营业额可以达到上千元,平时还可以接到本地的手工钩织小包、衣服等定制订单,让她在创业浪潮中成功站稳了脚跟。
创业者们在集市上贩卖自己的品味和生活态度,吸引同好者购买交流,也是需求多元化的生动体现。
在绍兴城夜市摆摊的蒋婷,看准了人们对性价比消费的需求,专做换季服饰生意,两件衣服售价49~99元不等。“有不少是从周边县市坐火车来株洲买衣服的客户,我这个摊位是他们的必经之路。”蒋婷分析,外地来株洲采购的往往更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服饰,她的衣服单件利润可能只有几元钱,但现在生意稳固,每晚的营业额也可以达到2000元左右。
作为一名80后创业者,黄兴在打造天元区青年街夜市的前期,就考虑打造多元化的消费业态,但实际招商过程中接触的主要还是美食小吃类摊点。同业较多,也是很多商圈运营方面临的情况。
黄兴介绍,为了保证经营质量,他们在集市设计上增加了符合年轻人审美的霓虹灯、星光灯等装置,随着开学季来临,还在策划通过定期举办音乐表演、主题展演等拉动人气。
“现在的夜市商业需要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在黄兴看来,产品创新、运营理念更新,才能推动夜经济商圈实现良性循环。
3 烟火气如何持续形成消费力?
有吃、有玩、有逛,就一定能吸引客流,提升消费吗?
从株洲目前各个夜市运营的情况来说,答案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在天元区庐山路附近运营2年的银杏夜市,此前宣布暂时关停。这个夜市开局火热,设有1350平方米的小吃美食专区,一期60多个摊位开业初期就完成招商,希望打造“河西版钟鼓岭”。
在运营团队看来,这里的优势明显:场地开阔且停车便利,经营户和消费者都能有更好的消费体验,也适宜发展夜间观光游等活动项目。但另一方面,周边住户以中年群体为主,夜市最活跃的年轻消费群体不多,意味着经营者需要更懂得如何与消费者互动、增强客户黏性,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更高的引客成本。
这一点,建宁文化市集运营方负责人李波颇有感触。“目前我们做活动的时候人气沸腾、消费火热,但平时的客流转化成消费力的情况还有待提高。”李波分析,周边住户中年群体较多,靠活动吸引的青年群体很难形成高频客流。目前,他也在思考如何完善运营方案,引入更具竞争力的产品项目,打动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
流量,依附在业态之上。毫无疑问,随着本地夜间集市增加,各个夜市商圈争抢客流都靠“复刻”小吃街、延长营业时间,很难突围。
集市经营如何脱颖而出?如何打造更具辨识度的品牌形象和特色业态?对市场需求最敏感的一批从业者们,正在实践中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