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个月,学校组织新生开展校园礼仪展示。 记者/戴凛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戴凛 实习生/吴彤宇
7月中下旬,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陆续毕业,迎来为期1个多月暑假。部分家长却不打算让孩子“闲着”,开始在朋友圈中咨询如何选择“幼小衔接”突击培训班。
到底要不要给“准小学生”再临时充把电?如何让即将从幼儿园走进小学的孩子平稳衔接?日前,记者采访了株洲市二中枫溪学校小学部西校区校长言格,听听她对家长们的建议。
1 生活有变化,可提前适应
“作为不同教育阶段,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存在过渡,也必然存在衔接问题。”校长言格介绍,从小学到幼儿园,孩子的心理、作息时间等都会发生变化。因为在幼儿园阶段以游戏为主,没有太多课程任务。但进入小学后,每天有5至6节课。如果加上课后服务,孩子在校时间更长。因此有的小朋友到了下午容易出现打瞌睡,或者想回家的状况。
另外,孩子的学习环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小学往往比幼儿园的空间要大很多,班级成员也会明显增加,对于一些比较内向、胆小的孩子来说,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对提升孩子的适应能力更有优势,影响更为明显。”言格认为,幼小衔接并不是靠提前补充学科知识来解决的。在入读小学前的最后一个暑假,如果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既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因此家长没有必要把校外培训机构作为开展幼小衔接的主体。现在开始,在日常注意训练和积累即可。
2 培养好习惯,更易融入集体
那么,在暑假里,到底可以训练一些什么呢?
“通过对部分学生跟踪观察,具有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孩子,往往适应性更强。”言格表示,一方面是培养时间观念,让孩子有单位时间学习的概念。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比如以20分钟作为一个学习阶段,在开始学习之前,先提醒孩子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喝水、上厕所、削铅笔、找本子等。当学习阶段开始,就必须专心致志不随意离开座位,不允许干任何杂事,即使大人有事,也不能去打搅孩子,要等这一学习时段结束了再说。大人的这种态度,有利于培养“学习时间必须一心一意”的观念,从而养成孩子珍惜学习时间的习惯。
其次是任务感。言格说,上小学后,孩子每天要面临不同的学科,带回不同的作业。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叠衣服、倒垃圾等,看孩子的执行情况,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爸爸妈妈让自己做这件事,而是自己长大了,应该做这些事。
另外就是规则感。注意培养孩子坐、立、行良好的仪表姿态,懂得两个人以上就应该排队,学会倾听别人表达,不要随意动他人的物品,学会自我保护和安全规则,这样有助于孩子尽快融入集体,结交到更多的朋友。
3 重学习能力,非文化补习
言格说,培养学习能力,并非文化补习。家长不需要在此时系统教授语文知识,比如汉语拼音等。但是要在生活与交流中,提高孩子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发展孩子的口头语言。
在语言表达方面,5至6岁的孩子要能讲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同时能连贯、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家长要及时纠正孩子的语病,培养说话的好习惯,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来讲述他的所见所闻。丰富的口头表达,可为书面语言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
假期里,要增加亲子阅读,通过读绘本故事,增加识字量;家长应用普通话交流,克服“株洲普通话”;交流表达要做好示范,少用重叠词,如吃饭饭、睡觉觉等,语言的准确、有序,有利于思维的培养。
数学可锻炼观察能力。家长可有意识地指导孩子观察和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和运用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比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会学习“几个和第几个”,孩子虽然会说,但可能并不清楚它们的区别和实际含义。那么在超市排队付款,让孩子说说这一队有几个人?自己是第几个人?孩子有了这样的实际经历,数学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同时,有意识地向孩子提数学问题,让他解决。比如一本书8元,给售货员10元,找回多少钱。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多,自然就会解决。
4 莫焦虑,做好家校协作
言格表示,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各小学已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推进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
比如二中枫溪学校小学部,创立了“枫溪十礼”的德育课程品牌,基于学校的生源特点,确定了仪表、升旗、课堂、课间、就餐等十项礼仪,编写了枫溪十礼的礼仪手册,对于培养新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接管一年级的各科教师,也将在开学前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项培训。
“家长不需要焦虑,通过良好的家校协作,都能解决各种问题。”言格认为,家长不必盲目地报培训班,而是利用好这个暑假,真正让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上做好准备,培养孩子的好品德、好习惯。开学后,再通过家校积极沟通合作,科学地推进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