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夏日气象历史观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如今,沿江风光带也成为市民消夏方式之一。记者 王娜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王娜

    我们应该如何回忆夏天,是饭后闲坐贪恋片刻的穿堂风,还是端着自家的凳子看露天电影?

    除开刻在你我记忆里关于这个季节的热辣、虫鸣以及消暑的乐趣,还有一种方式,则来自于气象台一组组记录在方格子里标红的数字。

    这些数字,代表着株洲历史上最热的那些年份,以及这座城市所经历的,越来越热的夏季。

    在39℃的日子里,不妨走进株洲盛夏的“旧时光”。

    看数据:

    越来越热的夏天

    在气象学还没有全程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记录气温的方式,是通过一支笔、一个活页数据本。

    就拿夏天来说,当时,气象观测员在5月立夏之后,将每天的气温、湿度、晴雨记录在案,当天最高气温超过35℃时,字体就会标红。

    而这红色字体里,有个时代夏天的热,清晰可见——上世纪八十年代。

    记录员曾经就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在株洲有气象历史资料以来,株洲夏天的热呈逐年偏多的趋势,特别是1980年—1990年,这十年间的高温天是最多的,有4个年份夏季的高温天在35天以上,分别是1981年、1983年、1988年和1990年。

    当记录气温的载体从纸上跃至电脑中,株洲的夏天也变得更热。

    如今,在数字化纪录中,株洲从2010年后,高温天数日渐增多。《2023年株洲市气象影响评价》中就提到,2010年后,株洲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明显。

    株洲发布最高级别高温红色预警的年份,也出在这个阶段,分别是2013年、2022年。

    比如,2013年7月,全月29个高温天,整个夏天35℃以上的日子达57天;又比如,2022年,株洲连破3项气温纪录——平均气温、平均高温日数和连续高温日数。

    全球沸腾下,株洲的夏天,真的越来越热了。

    看变化:

    气温监测下的株洲夏日

    时光倒回至1980年代,夏天在那个时候,开始出现极端高温。

    曾任职株洲市气象台台长、株洲市气象学会会长的姜海泉,那时是一名基层气象观测员。在没有自动检测系统的年代里,他的主要职责,是去露天的检测台里,打开百叶箱,将实时气温记录在本子里。

    他记得,每到最热时,是一天之中最难挨的时刻,头顶是焦灼的烈日,气象大院里的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只几日,他的皮肤就已黝黑。

    也在这个本子上,那个时代的夏天,被详细呈现在眼前。“你会发现,那个年代最热的那几天,夏天会变得很极端。”姜海泉说,比如史上最热的一天,就出现在1990年的8月3日,40.7℃。

    当然,评价一个夏天是否热,并非极端高温一个选项。在气象学上,平均气温、平均高温天数、连续高温日数是评价一个地区天气冷热的方式,属于夏季特有的气候评价标准。

    这些年,市气象台监测站的气温检测设备早已更新,年轻的气象观测员们,已经不需要接受暴晒,只需对着电脑分析着上空雷达传过来的一系列数据,再融合着各个自动监测点的气温纪录,便可知这个夏天极端高温、平均高温天数、连续高温日数,并依次推断,当年夏天在气象历史上排名几何。

    “株洲的夏天越来越热。”在株洲市气象台台长李细生看来,近年来,株洲的夏日呈现出平均高温天数、连续高温日数、全市平均气温逐年增高的趋势。

    说故事:

    两个年代消夏方式的碰撞

    饭后院中纳凉、端着自家的凳子看露天电影、以井水冰镇西瓜……这些旧日的消夏画面,定格在画框里。

    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场最盛大的夏天,那个年代造就了株洲史上最热的一天。而许多株洲人的记忆里,那会儿的夏天,是市井的、欢畅的。

    家住芦淞区洗煤厂小区的彭明畅,记忆里是黄昏下摇着蒲扇吃西瓜、星夜里端着自家的凳子看露天电影。

    在他的印象里,株洲80年代的夏天的热,没有如今这般旷日持久。在最热的那么几天,一到蝉声阵阵的时节,日落后是最热闹的时候。

    “我们把竹床摆在外面,一边歇凉,一边等放电影。”他记得那时,露天电影的影片多以抗战片为主,但也不乏当时热门的大众电影。每一场电影,篮球场都围满了人,但彭明畅没有半点热的意思,因为放映电影前冰好的西瓜,已经到了最冰爽清甜的时候,西瓜一吃完,他就可以听着夜虫的吟唱入睡。

    成征,1980年在荷塘区野鸭冲社区出生,80年代的夏天,是门外柏油马路被晒化的沥青味,玩疯了的小孩子头发湿答答的汗味,守在穿堂风经过的门口,以及公共游泳池的漂白粉味。“那是一个廉价又快乐的真正的夏天。”

    有了空调与冰箱,夏天似乎不再难挨,但另类的度夏,在过后想起,也能会心一笑。

    在更热的年代里,我们经历了数个最热的夏天,度夏的方式,也变得越发“city”。

    这个时候,空调取代了穿堂风,西瓜被放进冰箱,扇子也成了文人的装饰品,至于微风,早就被恒定在26℃的室温取代。

    今年24岁的亦然,最热的夏天就待在空调房里看电影,即便出门,也做足防晒工作,从头至脚全副武装起来。而30岁的严明,盛夏的狂欢,是星夜下喝着啤酒,吃着小龙虾,夏天才不难捱。在他们看来,似乎无法忍受父辈们没有空调,网络和小龙虾的夏天。

    每每此时,彭明畅又会念叨起儿时的被井水冰着的西瓜,想着哪里还能和绿树阴浓、楼台池塘相遇,以及那时夏天里那股子人情味。

    古法度夏的株洲

    茶陵:

    艾叶、柚子树枝、柏树枝做“端阳水”

    古法的度夏,在茶陵潞水镇却没有停止。

    从清朝开始,每到农历五月,当地的村民,便想着法子,度过这个时节。因为在古时,农历五月,有“恶五月”的说法,每到五月初一,人们就着手准备,在自家门前插上艾叶,并且开始准备做雄黄酒,并将艾叶、柚子树枝、柏树枝等混杂在一起做“端阳水”,用来灭毛毛虫。

    这样,夏天在树下乘凉便不再有虫滋扰,而夜晚睡下,也少了蚊虫的声音,有了好睡眠,忙农事也精神许多。

    竹夫人:

    株洲古时避暑神器

    在株洲博物馆民俗文物展厅里,展示着一件株洲古代的消暑纳凉神器——竹夫人。这件竹夫人是清代文物,从株洲城郊的罗家大院收藏而来,长约0.9米,为圆柱形,用竹编制而成,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网状的。

    竹夫人又叫“竹几”“夹膝”“青奴”等等,汉唐已有,流行于北宋。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次韵柳子玉二首》诗有云:“问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以及《送竹几与谢秀才》云:“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诗旁还有苏轼自己的注解:“世以竹几为竹夫人也。”这是最早出现竹夫人的文字。

    竹夫人是如何纳凉避暑?因为竹子本来就凉,加上中间是空的,空气流通,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即使出汗也能被吸收,而且竹子本来就有独特的清芬,古人会在竹夫人里放上薄荷、茉莉花等,让人睡着都有香味。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