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因致工伤难报销?现在不是问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易楚曈 通讯员/黄荷智) “市民中心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办事真有效率!个人‘来回跑’近一年都解决不了的事儿,它不到两周就办好了。”近日,61岁的渌口区居民李飞虎收到工伤信息被迁回原籍的消息提示后,喜笑颜开。

    去年5月,李飞虎因工伤原因入院治疗花费1万余元,出院结账却发现,自己不能享受当地工伤报销政策。他多次折返医院和区工伤部门,得到答复都是:账户被划归市级,无法按照当地工伤政策报销医疗费。

    “区人社部门建议,个人先垫付医药费,然后再凭医院的收据、资料在区工伤部门报销费用。”李飞虎认为,如今办事都提倡“一件事一次办”,为何到了自己的工伤报销事情上就需要“来回跑”?于是,他将问题反映给了市民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经查,李飞虎退休后,其原单位早已破产改制,企业归属地被划至市属范围,由于当时个人信息录入不够完整,所以其跟随系统自动被划归市级统筹范畴,不能在渌口区报销个人工伤治疗费用。

    “工伤系统的终端在省级部门,导致居民的工伤报销迟迟得不到解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窗口科负责人表示,为了办好百姓“心头事”,该局的系统工程师耗时两周,才将其信息完整保留并顺利迁回原籍。

    近年来,我市政务服务领域聚焦群众企业“办不成的事”,采取拓展渠道、建立机制、改进作风、助推改革等举措,把群众一件件“办不成的事”转变为一系列“办得好的事”,以服务“小窗口”撬动效能“大提升”。今年上半年,市民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便已经为百姓解决了75件急难愁盼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