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刘平) 6月20日早上6时左右,位于天元大桥附近的湘江株洲水文站出现39.98米的洪峰水位,距离警戒水位(40米)0.02米。而有专门赶到江边观看洪峰过境景象的市民发现一个现象:株洲大桥下的水位“迟迟上不来”,与桥墩上标注的“42.6米(黄海高程)”水位,还差4米多高。株洲大桥(一桥)至天元大桥(四桥)江段“水位”相差2米,这是怎么回事?
同一时段,一桥至四桥“水位”为何相差2米?对此,市水文局工作人员进行了解释。
株洲水文站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首批水文站之一,使用以上海吴淞口海面为基准面建立的高程系统,称为吴淞高程。为了资料连续性,株洲水文站自建站以来一直使用吴淞高程系统。后来修建的水文站一般使用黄海高程。吴淞高程水位与黄海高程水位之间可以进行换算,两者之差为1.988米。吴淞高程基面高于黄海高程基面。
“1994年株洲站的洪峰水位是44.58米,减去1.988米,就是这个42.60米。”工作人员介绍,株洲大桥桥墩上标注的1994年6月18日的洪峰水位为黄海高程水位,株洲水文站发布的洪峰过境水位为吴淞高程水位。因两个高程采用的高程基面不同,会使市民有所困惑。目前湘江株洲段水位以水文部门采用的高程为准。
有市民建议,水文信息发布时,应在水位数据后方标明吴淞高程,或者发布水文信息时,将吴淞高程水位及对应的黄海高程水位同时发布,可便于分辨、识别,避免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