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有一项针对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79%的受访者有过想要转专业的念头,还有32.4%的受访者尝试了没有成功,30.4%的受访者想过但没尝试。这至少说明,参与调查的这一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求学过程是带着些许遗憾的。
其实大学生冒出这种想法并不难理解,因为在高中毕业时,受限于生活和社会经验,并不能马上明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职业方向,加之高考成绩影响,也不能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升了转专业的自由度,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专业的最优匹配。同时,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志趣,把专业再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才能使高等教育更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发现自己在哪方面真正具有优势,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武超所说:每位学生都是值得关注的对象,优化本科生转专业政策,既要“给拔尖的同学锦上添花”,也要“给不适应本专业学习的同学雪中送炭”。
当然,高校转专业也面临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各高校在尽可能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相关学生的考核和专业指导。同时,加强学校各院系的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教学教学能力水平,让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更加科学严谨。
另外,随着专业转换逐步放开,高校也务必要守住公平、公正的底线,防止出现暗箱操作、利益输送等不正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