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孩热衷汉服推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吴佳露通过讲座诉说复原汉服故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吴佳露正在介绍明制汉服。 视频截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王娜 实习生/尹湘琳

    干净利落的寸头,柔软清丽的汉服,极具反差的两者,却在吴佳露身上找到了平衡。

    这位35岁的女性,几近痴狂地爱上汉服,及其延伸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

    开工作室、做讲座,她不吝学习,追溯汉服的历史脉络,再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

    10年间,从小众文化到汉服文化的兴盛,越来越多的人走近汉服、迷恋其中。

    这,正是吴佳露所乐见的。

    “汉服是件华美的长袍,写满了历史故事”

    时至今日,吴佳露依然保存着10年前网购的第一套汉服,那是青色纱质深衣。

    “其实,它称为改良版的和服更贴切。”吴佳露笑笑,拿起这件衣服的袖子开始比划:“有大袖子的汉服袖根很短,没有‘刀把’,带‘刀把’的刀袖是和服的特征。”

    当她系统性学习了汉服的知识后,开始关注到这些细微的差别,在她看来,如若不是深度研究者,没人会察觉。

    在亲朋好友的眼中,吴佳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对此也不否认,尤其是在面对汉服时,她往往会表现出这种执拗。

    2014年,她还是一名专职摄影师,一次偶然的网络搜索而“入坑”。

    与大多数人不同,在初期,她并没有购买太多汉服,而是着重考证,到书本里找汉服的演变故事,在翻阅了诸多书籍后,吴佳露内心深处有了疑问:为什么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中国56个民族也有各自的民族服饰,但汉族服饰却不太常见?

    带着这个疑问,她一头扎进故纸堆里,在出土文物雕塑衣服上的纹样中,在一片片青砖绿瓦间,慢慢考究每个朝代的汉服发展脉络。

    比如研究襟,她曾颇多疑问:纹理、图纹样式有什么演变?颜色会因为朝代不同而产生差别吗?对此,她在很长一段时间,研究古籍,参观文物,寻访古建,从商周到大明,最终弄清了原由与演变。

    这正是她的执拗,在她看来,汉服的发展史便是民族的发展史,它是一件华美的长袍,写满了历史故事。

    “汉服本身是美的,我们不能把这些东西遗忘。”自此,汉服在她的脑袋里汇成一条长河。

    “先传承,再演变,最终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

    一如她厌倦了长发后,剪成板寸时那般洒脱,吴佳露一头扎进汉服文化的推广中,颇有不管不顾的意味。

    五年前,她在天元区开了一间汉服工作室,衣服不过30余件,标签很明确:不走市场化汉服的贩卖,而是执著于复原汉服的推广。

    但这间汉服理想地,曾经让吴佳露烦恼颇多。

    “当你开始推广复原汉服时,你会发现有人就接受不了。”吴佳露坦言,比如战国袍,许多人在试穿时,就会生出诸如“宽袍大袖不方便”“纹样没见过不洋气不高级”“衣服不显腰”这样的顾虑。

    “我们审美断层好久了,不管是汉代的磅礴大气,唐代的雍容华贵,还是宋代的秀丽,都断了。”

    这样的审美差异,让她的工作室一度难以为继,常常处于亏本状态,只能用摄影赚的钱填补亏空。

    没市场、没收入、更没有志同道合之人,这样地窘迫之下,有闺蜜就问她,新中式、魔改服更符合当下审美,也更有市场,为何一定要坚持做复原汉服?

    是向市场风向妥协,还是继续挑战小众?吴佳露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她从大众最容易接受的明制、宋制汉服出发,从史料、典籍中找源头,去兴趣小组和人探讨汉服的样式,给每一件衣服赋予独特的故事,也会开设一些小众的汉服讲座,让更多人接受复原汉服这种制式。

    在这个过程中,吴佳露会触摸一些感动的瞬间。曾在一次讲座上,就遇到一位向她请教战国袍的女士,两个人聊得非常投机。“就像一场缘分,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她形容当时的心,仿佛浮过一丝温暖的基调,迅速找到了认同感。

    她也终于能回答闺蜜的疑问——先传承,再演变,最终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才是汉服的良性发展之路。

    “要让汉服成一股潮流,还需要更多人参与”

    这两年,吴佳露明显感受到大众对汉服的喜爱度、认可度,正逐年提升。

    她的愿景开始落入现实:更多人了解汉服、爱上汉服,并在传统节日穿上属于自己传统服装。

    最明显的感受,来自于她的汉服工作室,收入已超过摄影收入。“突然问询的人多起来了,他们也更乐于尝试不同的汉服制式。”

    她将这样的转变归结于年轻人的文化觉醒,让汉服等传统国潮走出小众文化的范畴。

    在她的观察里,当下的社会更重视生活情趣、尊重自然,所以人们可以更愿意去充实自身,而不愿为事务所累,为传统文化兴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比如,去年底,她工作室的汉服用于微电影《一簪千年》的拍摄,她本人也担任了服装顾问、摄影等多项工作,提供了包含西汉、唐、宋三个朝代的服装,并对剧中布景、簪花等诸多细节逐一考究,做到有史可考。

    该电影播出后,观众惊叹于汉服及其散发出来的美,纷纷求购同款。编剧李明桧评价她:“剧中每一处细节,都是为电影锦上添花,也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

    这正是吴佳露所想要的,在她看来,要让汉服成一股潮流,还需要更多人参与。

    当下,吴佳露正在尝试与设计师合作,试图将一些传统图案还原至汉服中,也尝试在汉服之外,开发一些更多诸如中式花卉、簪花这样的传统美学,以期让更多的人喜爱它,穿上它,让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和活力。

    记者手记

    年轻人为何热衷“挺传统”?

    如今,传统文化正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自然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在包容、创新的时代精神激发下,传统文化以各种全新的方式被演绎、诠释和融合。

    不可否认,一些传统文化与当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旨趣存在着距离,但这种距离,与其说是难懂、排斥或不感兴趣,更多是源于不了解、接触不到而造成的刻板印象。

    吴佳露正是这样的传播者。她同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一样,迷恋其中、也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推动传统文化复苏的车轮滚滚向前。

    在10年的汉服推广中,吴佳露致力于还原汉服本身的故事,走遍千山万水,访遍文物古建,也反过来将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趣味、审美风尚以及年轻人的活力,注入了传统文化,碰撞出新的可能,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希望有一天,大家会像藏服、蒙古服、韩服、和服那样,在重大的节日选择它,穿上它。”在采访中,她无数次说起这句话。这份执著与努力,不仅源于她对汉服是真爱,也出于一份强烈的使命感。

    “传统文化这真是个好东西,绝不能丢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必须要把它传承下去。”这是属于吴佳露的心声,更是属于当下年轻人的共同心愿。

    (王娜)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