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高考语文卷作文题是“在当下信息网络与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快速,人们的问题会不会减少。”本报记者邀请两位语文名师,看看他们来如何解题。
关注科技热点 回答时代之问
梁晶(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市一中语文教研组长,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互联网、人工智能是近几年的社会热点,今年的作文题一出来,有一种“果然来了”之感。近年的高考作文并不特意避开社会热点,相反,高考正是要通过命题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关注生活。
要写好今年的作文题,考生应该要做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哲学上的认知
题干中的“问题”指是人们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问题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现象时,总会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人们的问题越来越少,这是用静态的眼光看待问题,似乎问题的总量是恒定的,解决的问题越多,留下的问题就越少。事实上,人类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发现新问题,人类的进步就是在“提出问题—找寻答案—解决问题”的无限循环中获得。虽然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作文题,但笔者认为,对题干中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会更符合客观实际,也会更容易论证。
二、科技上的评判
今年的作文题注重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兴趣,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对当今科技发展,对科技发展中的种种现象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使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得到答案,这一事实毋庸置疑,考生不能否定科技发展对人类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然而,这里的“越来越多的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是需要考生进一步思考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能解决的,是不是一些知识性的、浅层的、非创造性的问题?那些素养性的、深层的、创造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由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解决吗?人类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可以由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解决吗?这其实涉及科技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诸多价值判断,需要考生三思而下笔。
三、生活中的联想
本题材料并没有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考生要想让文章写得接地气,就要设想一下:人们会在什么情形下提出这种观点?在哪些具体的情境下人工智能无法帮人们解决问题?我们自己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进步中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生活体验、阅读体会等方面来谈。能否在行文中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并展开思考,也是本题中分出写作水平高下的重要指标之一。
题以载道方能文以育人
郭永忠(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株洲市方舟兰天高级中学语文备课组长)
今年作文题和近几年的比较,没有太多变化,题型是新材料作文,素材贴近生活,要求还是体现学生的感悟与思考,内容言简意赅,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这对于通过高三训练的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熟悉感,增加考场写作的安心和信心,但真正要拿高分并不容易。
第一、题型稳定,表易旨深
作文材料里所提出的问题内涵与思维方向十分广阔,涉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人类自身的未来发展,人工智能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系等。留给考生思考空间和角度很多,考生既可批判当下只重僵化识记,简单承袭他人的弊端,也可阐述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创新,既可谈论人与AI如何自处,也可谈论我们如何拥抱科技而又能超越创造,题目看似不难,但作文写好不易。
第二、注重思辨,着力创新
从表面上看,作文聚焦于科技发展应用背景下“有问题,就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但作文关键在于问句“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就是引发学生对“多与少”“得与失”的思辨意识,生活中,搜索操作容易完成,但创新思维无法替代,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却会更严重,这实际是引导学生发现社会问题,探索解决良方。这种探索既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更是着力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的思维品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既要做好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第三、题以载道,文以育人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力争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鼓励学生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厚植情怀、锤炼品德、激励创新。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于育人,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主题方向呈现的其实就是紧扣时代脉搏,注重立德树人。针对“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就是将学生的角色从“课堂中的人”转换为“社会中的人”,这就体现了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的发展态势,语文的功能不仅要传授知识、提升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逻辑思辨的能力。今年全国1卷作文考题既富涵人文意蕴,又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真正达到了题以载道,文以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