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台电动客车诞生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中车电动第一台电动汽车。 企业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高晓燕 通讯员/田健潇 罗茜

    近日,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发布的鲸典R11公路客车在武汉亮相。这是一款针对旅游市场重点推出的高级营运客车。历经多年发展,中车电动不断升级、丰富自己的产品品系,目前已完成纯电动、混动、氢燃料的全布局,构建了智慧公交、智慧环卫、智慧物流三大数字化智慧平台。

    做轨道交通的能造汽车吗?时针拨回22年前,面对外界的质疑,中车电动初创团队在两年时间攻下5个“863”课题,造出湖南省第一台新能源客车。正是这一开端,推动中车电动走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1 敢为人先,大胆踏入未知领域

    2000年春,北京铁道大厦里人头攒动,这里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学术研讨,时任中车技术专家郭淑英受邀来到会场,殊不知,这场研讨会将孕育出一个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胚芽。当时,郭淑英偶然得知,科技部将电动汽车的研制作为国家“十五”期间“863”重大项目,于是当即组织团队申报项目,并马上组建了8人的电动汽车项目团队,他们当中,有做电机设计的,有做变流器设计的,有研究机械结构的,有负责整车控制系统的。

    那个时代,在人们的认知里,电动汽车这一概念不亚于5G刚刚问世,很快,外界的质疑声传来:做轨道交通的能搞电动汽车?

    开弓没有回头箭。郭淑英并没有理会质疑,转头迅速进入状态。团队小组成员也非常“给力”,凭借中国中车高铁的电传动技术和控制技术积淀带来的创新思路,在仅有几周时间准备的情况下,加班加点拿出了方案——用造电力机车的核心技术来做汽车,把行驶的钢轮子换成橡胶轮胎。这一切,让当年的评审专家刮目相看,一仗打响名气,作为“准外行”的电动汽车项目团队大获全胜,一举成为承担电动汽车“863”重大专项课题最多的单位。

    2 摸索前行,千百次锤炼出真知

    即便有领先的高铁技术做支撑,但跨界改做新能源汽车,各种零部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还需市场来检验,必须脚踏实地做出来一台车,驶向公路进行验证。

    当时,国内外普遍看好新能源汽车产业潜力,但能造出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寥寥无几,团队决定找整车厂家合作来验证性能。

    “当时,我们就近找了江西的一家客车厂合作,帮他们设计工装图纸,由他们负责汽车底盘和车身,我们再安装内部‘三电’等核心系统进行匹配验证。”现任中车电动首席专家席力克回忆道。

    然而,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很大。首先,从零部件到整车,公司一无图纸、二无产品实例,简直无从下手。做车身设计时,团队成员从7月份开始趴在图板上画图纸,头一个月就反复修改上千张,为了赶时间,加班成为常态,晚上累了,就把桌子拼起来躺一躺。

    新能源汽车制造生产的工序,先铺什么、后装什么,连这样看似简单的生产流程,都是通过上百次反复试装得来的经验;调试过程更加是对心智的千锤百炼,“当时没有哪个零件没出过故障,简直就是‘除了喇叭不响,其他地方都响’,还有我们高价买的充电设备,当时还不带电池管理,每次充电我们就轮流盯守,防止充电超时、超电压造成安全隐患。”席力克说。

    此外,初创团队成员都是从全国各高校毕业直接赶赴株洲的大学生,连工作经验都比较缺乏,更加没有动手造电动汽车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趟出路来。

    3 勇挑重担,提前4个多月推出整车

    按照最初的计划,第一台样车是2004年4月底下线。但没想到,2003年11月初,江西供应商的汽车底盘和车身才刚刚造出来,团队就接到了重要任务。原来,时任株洲市委主要领导听闻此事,称赞项目前景,建议可作为2004年初为“两会”献礼的重点工程发布。大家追着团队成员商量:“能否在2个月出样车?”

    能作为重点工程发布,对企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团队成员心知此事责任重大,倍感压力,也相当兴奋,当天下午就召开了动员会,然后赶往江西,连行李都没有放就赶到了装配厂房。

    底盘、轮胎、车身、内饰……每个环节,都倾注了团队的心血。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大家紧密分工,零件来一个装一个,争分夺秒抢时间。为了节省路途时间,大家就住在车厂旁边的小招待所,房间里热水没保障,年底窗外雨雪霏霏,大家喝凉水、洗冷水澡,没有一个人有半句抱怨。

    终于到了调试冲刺阶段。大家直接把车间当家,累了就在车壳子里躺一躺,醒来接着干。经过20多天的反复调试,2003年12月21日,实车终于达到上路状态,比初定的计划表提前了四个多月。

    “那时我们不会想到,车轮滚动的那一小步,成为公司前进的一大步。”席力克感叹道。

    4 创新驱动,小萌芽终成大产业

    首台纯电动客车,实车长9米、设20个座位,于当天中午从江西运回株洲后,车子稍做准备即重新发车,向公司大门驶去。

    看到实车稳稳驶来,大家都很激动。就这样,这台全省独一无二的新能源客车,完成了它的“首秀”。

    但这仅仅是开始,团队成员继续对这辆车进行一系列优化测试。当时,车上装的还是铅酸蓄电池,能量密度也低,续航里程不够。团队立下保证书,让这辆车在全市“两会”期间顺利开到市委前坪,接受公众“检阅”,再顺利开回公司。

    经过一系列艰苦探索和不懈创新,最终,这台车一“检”成名,中车没有让大家失望。

    付出总有回报。从当年的首车起步,中车电动快速孕育成长,2008年就成了北京奥运会纯电动客车电机驱动及控制系统的唯一供应商。由郭淑英团队牵头的北京奥运电动客车开发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纯电动客车关键技术及在公交系统中的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此后,上海世博会、天津达沃斯论坛、广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重大活动场合,中车电动均未缺席。一系列重要活动的充分检验,也让市场订单纷至沓来。

    至今,中车电动已销售新能源商用车整车63000辆,电驱动系统30万套,连续多年新能源客车销量行业排名前三。中车电动也已形成了新能源客车、新能源专用车、新能源物流车三大整车产品以及科创板块体系,同时依托轨道交通、电驱动系统等优势,覆盖纯电动、氢燃料、插电式混合动力等多领域,产品远销欧洲、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