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我国曾掀起留法勤工俭学高潮,其中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
巴黎的中国豆腐坊
1909年春季的一天,在法国巴黎西北郊区拉卡莱纳·戈隆勃,一家“巴黎中国豆腐工厂”开张了。它的创办者是李石曾(1881—1973)。李石曾的父亲是晚清曾任过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的李鸿藻。1901年,李石曾和张静江、夏坚仲等人,以清政府驻法公使孙宝琦随员身份赴法国留学。
李石曾于1906年由张静江在法国介绍加入同盟会,先后去了蒙达尼农校、巴斯德学院和巴黎大学攻读农科与生物学,并与夏坚仲等人组织成立远东生物学研究会,研究大豆营养成分,开发大豆食品,并产生在法国建立豆腐工厂的想法。1908年,李石曾回国回到故乡河北高阳,找好友、同盟会会员段子均,开办培训班培训技工。之后,他带着中国第一批赴法华工踏上去法国的征程。以这批人为基础,一家豆腐公司很快在巴黎开张营业。
1915年夏天,豆腐公司的李广安、张秀波、齐云卿等人提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主张,于是“勤工俭学”一词便流传开来,得到蔡元培、吴稚晖等人的支持,“遂发起‘勤工俭学会’,主持以工兼学”。1916年3月, “华法教育会”在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张溥泉、张静江等人的发起组织下成立。其宗旨就是“发展中法两国之友谊,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智育、德育与经济之发展。”“华法教育会”后来成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总机关,对勤工俭学运动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开始革命生涯
进入1922年之后,仍留在法国的一大批勤工俭学生们在学习、工作与斗争中成长起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勤工俭学生们逐渐认识到,资本家开设的工厂与法国社会标榜的平等、自由与博爱理念毫无关系,相反,它直接展现出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邪恶本性。1922年6月,在巴黎西郊森林里,赵世炎、周恩来、王若飞等18名代表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赵世炎被选为书记。随后,周恩来在巴黎戈德弗瓦街17号的一家小旅馆内办起了机关刊物《少年》。这一时期,在赵世炎和王若飞等人影响下,邓小平开始阅读进步书刊,他的思想发生重要改变。1923年2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西郊召开临时代表大会,改名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周恩来当选执行委员会书记。几个月后,邓小平正式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成长为职业革命家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周恩来等人来到里昂与孙中山所派代表商讨合作事宜。7月底,由于国内革命需要,周恩来回国。4年前,他来法国时还是一个寻求真理的22岁青年,现在,他已经是一位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者了。同周恩来一样,大批留法勤工俭学生回国参加大革命,他们成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随着中国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法国警方加强对勤工俭学生的监视,聂荣臻等人转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后又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1925年回国支持革命。1926年1月8日,巴黎警察局长签发搜查邓小平住所的命令,其实,早在一天前,邓小平已经乘火车离开巴黎,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5年零3个月的旅法生活使邓小平从一个普通勤工俭学生成长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留法勤工俭学历史结束了,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它的历史远未结束,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历史上,留法勤工俭学生始终在为中国奋斗着。
(据《老年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