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变,从一栋房开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为渌口区乡村风貌实景(资料图)。记者/王娜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王娜 通讯员/郭淑珍

    人们对于村落的记忆,装满了青山绿水,承载了无限乡愁。

    近日,《株洲市村(居)民建房与风貌管理操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出台,更加注重村民建房全过程管理、亦对乡村建筑风貌提供新样本:即从“一个标准、两个层面,四类场景、八大要素”,打造具有株洲风情的“和美湘村”。

    这个全省率先出台的《指南》,给株洲未来的乡村风貌,描绘出何种模样?又如何来演绎新版“诗意栖居”?今天,我们一同来解读。

    1、标准先行 破解“有新房、无新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你我心中。

    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风貌短板怎么补?对于这道必解题,谁都知道很关键,可又绝非简单的“颜值即王道”:既要留住乡愁味道,也要符合现代需求;既要城乡彼此协调,也要彰显独特个性。

    回看株洲的乡村模样,因为村民建房管理不规范,镇村风貌特色不统一,曾一度让这座城市“有新房、无新村”。

    追溯其原由,正是权责不明晰、审批监管不规范、乡村风貌设计缺乏指引、建筑工匠缺乏管理、房屋质量缺乏保障等问题所带来的。

    此次《指南》内容涵盖基本要求、建房资格、规划与设计、申请与审批、监督与管理、保障机制6个方面外,也建立起村民建房和风貌管理机制,即“乡镇主责、村规民约监督、工匠发力、奖罚分明”。按照计划,今年,株洲将完成69个乡镇(街道)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全面完成351个村庄规划质量提升和审批工作。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便是让株洲乡村呈现出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

    2、细处入手 留住“青山绿水”的乡愁记忆

    都说,一方水土,一种风情,如何确保株洲未来乡村不再“千村一面”?

    作为全省率先出台的《指南》,其自然被寄予厚望,然而难易各显:易在于思路明确,不必另辟蹊径,只需抓住原有肌理;难也在此处,行百里者半九十,精益求精,方见功力。

    站在规划师的角度,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设计师张金望道出了《指南》着笔之处:以“一个标准、两个层面,四类场景、八大要素”实现村民建房风貌精准管控。

    这要怎么理解?此次《指南》就对宅基地规模、选址要求、建设规模、间距与配套等建设基本标准做了明确;通过打造山边、水边、路边、田边四类场景,建筑体量、立面、屋顶、门窗、栏杆、外挂附件、庭院、建筑材料等八大要素,则让建筑风貌、风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张金望介绍,未来乡村的风貌规划,充分考虑农村产业发展、公共和基础设施、农居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一体化设计,好处显而易见:首先,风格统一,彼此协调,又彰显层次感;其次,因村制宜,避免千村一面。

    不丢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方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为了把住设计关,《指南》还明确将风貌管控融入建房审批、施工、验收各环节量化管理,以确保针对性、特色性和可持续性。

    3、一册在手 勾勒“诗意栖居”的梦想

    村庄的风貌,早已勾勒于村民的心里,那是他们内心关于“家”的样子。

    仔细翻看《指南》,明确村民是乡村风貌提升的主体,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何做?即通过建立组织保障机制、督查考核机制、资金保障机制,明确在县市区财政每年安排规范建房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市财政还将相应配套奖补资金等。

    也就是说,按指南规范建房的村民,按规定会得到相应补贴的。

    同时,如果村民按照规范指南建房,还可以通过全程代办,实现“只进一次门,办成所有事”。

    以人为本的底色下,《指南》不缺更多好方法。其还处处体现了尊重乡村生产生活实际的样子,即“一册在手,规范要求全知晓”——从村民想建房到住进去提供全过程引导和管理,让建房户、基层管理人员、施工方、设计方都不再迷茫。

    这正是规划团队全面梳理国、省、市和各职能部门关于村民建房规划、选址、审批、设计、建设、验收、登记等各环节政策文件后的碎片化整合。

    一村一韵,“诗意栖居”的梦想越来越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徐业伟表示,接下来,市资规局将以“工作项目化”改革为统领,持续加强村(居)民建设管理,健全乡村风貌管控机制,写就“和美湘村”的“株洲故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