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们在庙前渡口合影。通讯员供图
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沈勇跃 通讯员/王继雄) 天元区文联组织区诗协和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携手挖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资源的作用。4月8日,81位诗协会员和志愿者走进龙船镇庙前,这是天元区诗协开展“寻访杜甫在湘江株洲河段的足迹”主题采风活动的第三站。
当天,春光明媚,他们来到龙船镇庙前渡口,走访昭陵滩旧址,缅怀诗圣杜甫。因航电枢纽蓄水,“高峽出平湖”,当年激流险滩的自然风光已不复存在,但吟诵诗圣过昭陵滩写的《解忧》,仍然可以感受到诗人伟大的灵魂。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早春,杜甫溯湘江而上,经乔口、铜官到了株洲,过昭陵滩时曾写下《解忧》,诗中描述了当年过昭陵险滩的感受。
斗转星移,1355年后的4月,市诗词协会副会长侯李平望着一江春水,激情澎湃,当即写下《昭陵怀杜甫》:
一湾碧水洒晨阳,满树清风拂草堂。
人去千年诗骨在,碑残四野墨泥香。
岩边夜宿心难歇,浦上早行帆自扬。
留得潭洲文脉远,追寻史迹赋华章。
天元区诗协的青年才俊谭向晖也赋诗一首《望昭陵》,表达对诗圣的景仰之情:
老病孤舟家国情,少陵诗意问谁赓。
我来滩上听江水,奔涌尚余平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