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微信朋友圈的“那些事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谢嘉 文/图

    “有的朋友圈拉到底是一条长线,有的则是短线,被删好友了?”昨日,读者小周跟记者聊到,微信朋友圈的一个话题上热搜了,传得沸沸扬扬的说法是:点进对方朋友圈,拉到底是一条长线,就是对方把你删除了。记者亲测后发现,短线也有可能被对方删除了。

    真相到底是什么?记者通过“微信派”视频号发布官方视频了解到,朋友圈长线和短线没有特殊含义,只是微信版本的差异,装上新版微信都是“短线”。不论是单方删除、拉黑、仅聊天还是不让你看朋友圈,在安卓也好苹果也好,新版本统统都只有“短线”。

    不论是“长舒一口气”,还是盯着“你不是对方好友”的提示发呆,我们都得承认一个事实:有些人选择大大方方地分享生活,而有的人选择藏匿自己的“数字踪迹”。

    1

    为什么很多人不发朋友圈了

    大家还记得上次在朋友圈里分享生活是什么时候吗?对于这个小小的社交圈子,大家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就拿株洲伢子小李来说,他以前可是个朋友圈的“狂热分子”。每次吃到美食、看到美景或是经历有趣的事,他都会第一时间发到朋友圈,和大家分享他的快乐。他说,朋友圈就像他的日记本,记录着他生活的点点滴滴。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发现,朋友圈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朋友圈里不仅有亲朋好友,还有同事、领导甚至客户。”小李称,每次发动态前,他都要仔细考虑,生怕哪句话说得不对,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有一次,小李加班到深夜,疲惫不堪的他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今天又是累成狗的一天”。没想到,这条动态被领导看到了,第二天上班时,领导还特意找他谈话,问他是不是对工作有什么不满。小李顿时感到一阵尴尬,从那以后,他发朋友圈就变得更加谨慎了。

    除了小李,还有很多人也有着类似的经历。王夏是个喜欢旅行的人,每次出去玩都会拍很多照片发到朋友圈。可是有一次,她发了一张在海边度假的照片,却被一些同事误解为她在炫耀。王夏感到很委屈,她只是想分享自己的快乐,却没想到会引来这样的误解。

    80后市民刘思说,单位就曾强制发朋友圈,朋友圈已经不再是那个纯粹的分享空间,所以不会轻易分享。他表示,自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现实生活中,与亲朋好友面对面地交流,甚至选择其他更私密的社交平台,来记录自己的生活。

    当然,也有很多人依然坚持在朋友圈分享。他们能更加成熟地处理着人际关系,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分享方式。

    2

    发或不发

    一场内心的纠结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朋友圈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人们对于“朋友圈,发还是不发”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纠结。

    两年前,株洲姑娘小周无论是喜怒哀乐,都会第一时间晒到朋友圈,与朋友们分享。后来小张发现朋友圈“复杂化”,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隐身于“momo”大军之中。她创建了一个小号,专门用来记录自己的心情和日常,而大号则用于维系与他人的社交关系。这样一来,小李既能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又能保持一定的私密性,让自己在虚拟世界中游刃有余。

    一边抱怨着社交媒体的信息过载,一边却又忍不住去刷朋友圈,关注他人的动态。“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演出,让人感到疲惫不堪。”王夏坦言,春节前有段时间,因工作需要,她会努力在朋友圈打扮得“花枝招展”,维系着台前的社交角色。

    如此背景下,有人把“不发朋友圈”当作一种成熟的表现。他们认为,不发朋友圈能够更好地审时度势,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不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在的活法呢?”王夏说,一个人是否成熟,并不一定要和“是否发朋友圈表达自我”扯上关系。在这个充满纠结与选择的时代里,或许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

    3

    年轻人喜欢上匿名社交?

    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多个网络身份,前面小周提到过的“momo”,正是这些身份中颇为独特又神秘的一个。“momo”并非某个人,只是系统为新用户自动生成的默认昵称,就像“佚名”一样。如今,“momo”已经成为互联网“散户”组成的匿名群体。

    昨日,记者在小红书上输入“momo”这一关键词,发现相关的笔记数量惊人,竟然超过了500万条。更让人惊讶的是,叫“momo”的用户数量之多,翻了好几页都未能翻到尽头。事实上,这种以特定昵称形成的“群体马甲”现象并非互联网上的首例。在此之前,豆瓣等平台上就曾出现过“已注销”“江湖骗子”等类似的昵称,而小红书上也曾流行过“用户已注销”“小红薯”等具有相似效果的ID。

    许多人选择穿上这样的“马甲”,正是为了在毫无隐私可言的互联网上,找到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以更自由地表达自我。

    市民刘磊回忆起初中时期,那时大家刚开始接触网络,最流行的便是玩QQ。“为了起一个有个性的昵称,真是费尽心思,想破脑袋。”那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字符透露出一种“杀马特”和“非主流”的气质,却偏偏受到大家的追捧,争相使用。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如今算法日益强大、各个社交媒体相互关联和推送的背景下,人们很容易被熟人认出。因此,隐匿自己、追求“无个性”反而成为本届网民的新需求。

    “选择‘momo’昵称,轻松摆脱‘熟人社交’带来的尴尬,还能防止被‘人肉搜索’。”小周说,一个毫无个性的昵称和头像,可以成为一种保护自己免受网络暴力伤害的方式。

    确认好友关系

    这三种方法可以帮你

    还有什么办法确认对方朋友圈是仅将你屏蔽,还是拉黑好友了呢?记者亲测后,总结了一些方法。

    尝试转账或发红包。点击对方的头像,进入后点击右下角的加号,选择转账,输入任意金额后点击转账。如果对方已经把你删除或拉黑,转账时会显示“你不是收款方好友,需要对方添加你为好友后才能发起转账”的提示。发送红包后则会显示“你还不是他(她)朋友的提醒”的提示。但是提醒大家,给微信好友转账和发红包都有风险,操作时需谨慎。

    发起群聊。点击右上角的加号,选择发起群聊,勾选包括对方在内的好友。如果对方已经把你删除,系统会提示“你无法邀请未添加你为好友的用户进入群聊”。

    音视频通话。在通讯录界面找到对方,点击音视频通话选项,选择视频或语音通话。如果对方已经把你删除,系统会提示“对方没有加你为朋友,不能视频(语音)通话”的提示。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确实可以出个“被删好友提示”功能,“都把我删了为什么还要出现在我的联系人里?”

    记者的话

    生活不是一场为别人而演的戏,而是我们自己的真实体验。发不发朋友圈,其实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满足。无论是晒美食、分享旅行,还是记录日常点滴,都应该是一种自然流露,而非刻意为之。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