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仙,一个盛产传说的地方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李飞

    从炎陵县十都镇出发,沿一条平整的水泥路,驱车十五里,我们便来到了瓜寮山脚下的瓜寮村,探访婆婆仙。

    婆婆仙位于海拔1400多米的瓜寮山上。始建于南朝时期,清朝时重建。据说是为纪念炎帝的母亲而修建的,故又称帝母殿。

    传说炎帝神农氏误赏断肠草而亡,天公感动而泣,电闪雷鸣,女娲的一块补天石落下,正好落在瓜寮山上。炎帝的母亲思儿心切,一路寻到瓜寮山下。得知儿子已亡的噩耗,伤感不已,化为一块巨石。有一只山鹰飞来,也化为一块巨石,张开双翅,为帝母遮风挡雨。于是瓜寮村民就在这里修了一座仙庵,取名“婆婆仙”。

    婆婆仙(又名帝母婆婆仙)是一座供奉着“帝姥”“观音”的道教宫观,“帝姥”庙正殿以三块巨石为墙组成,高二十余米,很壮观。

    在当地,谁家要是遇见不顺的事,或者想给家人求个平安,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就会带着香火、供果,来此求个心安。除了附近的村民,茶陵、宁冈等地的香客,也会慕名到此上香祈福。

    关于这几块巨石的来历,也有一个传说,版本类似于孟姜女哭长城。因为篇幅过长,这里就不赘述了。据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有何姓乡人首倡修庙宇。咸丰六年,统领言秀山带官兵扎营于此,在庙中塑了一个婆婆神像。所以飞来石又叫婆婆仙。

    有趣的是,这里不仅有关于炎帝和帝母的传说,还有关于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传说。据酃县志记载,在唐朝武则天年间,著名诗人骆宾王因写了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随后与徐敬业起兵,兵败后长期隐居在婆婆仙道观,因远离大唐都城长安,官府很难追踪到骆宾王。骆宾王曾在婆婆仙道观的石壁上刻过一首诗《漫成一首》,诗云:“阿溪世业空,小家各西东。玉盘圆八月,雁落荒野中。从容效范蠡,路漫思屈公。孤蓬从此去,叶飘随秋风”,因久经风雨剥蚀,字迹已经辨认不清,而此后骆宾王的去向成迷,一直是历史学家们未曾解开的迷团之一。所谓的“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而后战争年代革命的红色种子,也曾在这一片崇山峻岭里生根发芽,想必也是出于同一道理。

    透过青松翠竹枝丫纷披的缝隙间,远远地就看见两块巨大的岩石立于一座白墙黛瓦的道观前,没有任何背靠和凭倚,巨石昂然立于千百年来的风霜雪雨中而岿然不倒。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来之笔。

    缓缓走过一条石块砌就的小路,我们来到了小庵前。几块遮天蔽日的巨石赫然傲立于前,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磅礴气场,让我们在其阴影下顿时消失了存在感。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飞来石”吧!果然气势不凡,霸气十足。

    小庵青砖黛瓦,青苔石阶,树影斑驳,很有年代感。步入正殿,正中有一块题有“帝母殿”三个大字的扁额,一副对联列于左右。上联“帝业垂千古功绩盖世”,下联“母恩批万民德高齐天”。偏殿也题有“慈晖神州”扁额,上联“帝恩垂千古古今传颂”,下联“母德播万年年代沾光”。正殿设有一尊佛像金尊,慈眉善目地端坐于大殿正中,于烟雾缭绕中承受着信众的叩拜与景仰。我站在门外远远地观了一眼,也不知道是何方神圣,我猜想必和帝母有关吧。

    步出殿外,初冬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如同沐浴在帝母温暖的祥光里。环顾四周,拥抱着青葱盎然的绿意,暂别尘世喧嚣的纷扰,聆听耳边滑过的风吟,让自己的心灵有个短暂的放飞,一种惬意和舒适,油然而生。

    和婆婆仙同一地域的神农谷、云上大院、梨树洲等旅游景点,早已是远近闻名,名声大噪,成为网红打卡点。每到旺季,便游客云集,游人爆棚,一房难求。和它们相比,婆婆仙偏居一隅,宁静淡泊,安静祥和,远离喧哗与尘嚣。来这里的人,都会有一种虔诚和感恩的心,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像一个心灵的朝圣者,不辞万苦千辛,来到心中梦寐已久的麦加圣地,只为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而我,却偏爱这一份寂静与空灵。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