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称的变迁看市人民医院发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2023年是株洲市人民医院建院70周年,回溯七秩风华,医院的名字也经历三次调整,每一次名称的变迁,都蕴藏着一段深刻的故事。

    伴随着铁路枢纽而生——株洲铁路医院

    新中国成立后,京广、沪昆铁路在株洲交汇,这里成为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通道。为做好铁路沿线巡诊、医疗保障及职工、家属医疗服务工作,医院应运而生。

    1953年5月,医院正式成立,被命名为株洲铁路医院。

    医院成立之初,条件异常艰苦,可谓是“一穷二白”,仅有一幢两层楼的楼房和近50名医务人员,临床只有内儿、外产、传染三科。老一辈同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作风,在“一切为了病人,方便病人”和“增产节约”的倡导下,努力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办医务人员训练班以提高医疗技术;厉行节约,自制加工各种消毒用品,自筹、改造医院基础设施和环境。直到1960年初,医院扩建,病床增至120张,是建院之初的3倍。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医院以病人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主要承担京广、沪昆两条铁路干线及湘东铁路、韶山铁路支线共600多公里铁路线上10余万职工、家属及周边群众的医疗预防和保健工作。1993年,医院已初具规模,是铁路伤病员治疗、铁路职工家属医疗的主要医疗基地,也是全市规模较大、专科齐全、设备先进、技术水平较高,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

    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战斗中,全院医务人员众志成城、无私奉献,一方面北上小汤山,一方面驻守株洲车站,为有效阻断疫情经铁路交通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湖南省抗击非典先进单位”。

    融入铁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大潮——株洲市人民医院

    2004年7月,在铁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大潮下,医院作为铁路辅助部门被正式移交株洲市政府管理,转型成为市级公立医院,更名为株洲市人民医院。

    作为公立医院,医院始终把公益性贯穿于医院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积极践行“火车头精神”,切实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成为企业医院成功转型的典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医院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工作,14名医务人员随湖南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驰援黄冈,15名医务人员增援株洲禄口。三年间,医院累计外派10余支医疗队,奔赴吉林、河南、上海、海南、西藏、成都、邵阳等地,圆满完成多次国家救援任务。2022年底至2023年初,医院累计完成3700余名新冠患者的医疗救治,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了“人医”力量。

    抢抓老年健康事业新机遇——增挂株洲市老年医院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医院明确了走“老年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方向。近年来,医院着力加强与北京医院、湘雅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强化老年病医院建设,助推医院战略转型升级。

    2018年3月,经湖南省卫生健康委批准,医院增挂“株洲市老年医院”牌子。近年来,医院发扬“精医、厚德、博学、超越”院训精神,深耕老年医学,积极开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着力打造“安宁疗护”特色,将老年病科打造成为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医院相继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湖南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等荣誉。

    愿得云帆三千尺,屹立潮头续远航。如今,新门急诊大楼拔地而起,它的正式启用,将极大改善医院门急诊就医环境,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也象征着医院正在进入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建设和发展的新阶段。

    站在建院70周年发展的新起点,我们必将以创建老年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目标,以医、教、研工作为主线,以质量管理、人才建设、学科建设为重点,不断彰显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的硬核担当,为健康株洲、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株洲市人民医院 杨静)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