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改造,带来养老新体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潇湘恒泽铁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助老餐厅,为周边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幸福“食”光。记者/伍靖雯 摄

    市民中心外的无障碍坡道,让有需求的群体出行更安全顺畅。 记者/伍靖雯 摄

    潇湘恒泽铁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助老餐厅,为周边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幸福“食”光。记者/伍靖雯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市总人口390.3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9.9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4.53%,意味着我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当前,绝大多数老人养老首选居家模式。不过由于上了年纪,哪怕在家也难免行动不便,更别提出门下楼。

    确保老有所依,这几年,株洲充分考虑老年人居家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便利程度,从住宅、社区到公共场所循序渐进开展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更加“友好”。

    1.

    “微”改造让居家生活更便利

    2月3日下午2时,家住天元区新塘社区的袁奶奶午休醒来,想下床活动。她抓着床边的扶手,一个借力轻松起身。在她家的客厅、厕所内,都有类似的扶手、防滑地垫等安全设施。“我腿脚不便,以往起床都要家人帮忙,现在可方便了。”袁奶奶说,这些“微改造”,让她的生活更加得心应手。

    当前,居家养老仍是绝大多数老人的首选。相关调查显示,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残、失能等情况的首要原因。其中,有一半发生在家里。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适老化改造是个复杂事。但在家庭实际生活中,老人更需要的是触手可及的便利和安全感。

    这几年,我市持续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尤其针对高龄和生活困难的老人家庭定制改造计划。比如,在卫生间、卧室等区域安装扶手,配备淋浴椅、凳拐等设施。

    触手可及的便利,还进一步向家门外延伸。目前,我市不少老人居住在建成时间超过20年的小区里,以前可轻松爬上爬下的楼梯,随着老人年龄增长变成了一种负担。

    伸手轻轻一按,就能轻松上下楼,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我市开展适老化改造的重要内容。

    这一过程中,为了确保获得低层住户的广泛支持,确保政策落实见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实施办法,率先明确由市区两级财政给予每台电梯10万元的政策补助,还出台提取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的配套政策。此外,针对小区电梯维修资金难筹集的问题,我市创新提出将房屋维修资金增值收益购买电梯保险,参保电梯故障实现30分钟内响应,平均维修时间仅1.06天。截至目前,惠及超过51万名业主。

    “我们小区所有单元全部加装电梯,很多住在高楼层的老人出门方便多了,大家平时聚在一起的时间也变多了。”园丁小区居民周奶奶说,现在明显感受到小区里,人气“旺”了不少。

    2.

    社区打造“家门口”的

    养老服务圈

    2月4日中午11点,潇湘恒泽铁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助老餐厅照常营业,每餐12元的标准,为居民提供新鲜现烹的两荤一素一汤。

    最近,76岁的陈爷爷和老伴每天出门下楼,就来这里吃饭。“这里的饭菜很符合我们口味,价格实惠且方便。”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两人免去了每天做饭洗碗的麻烦,且顿顿能吃上新鲜菜。

    对于不方便下楼的老年人,这里还可提供志愿者送餐上门、到家做餐等服务。更让大家满意的是,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内还有日间休息室、棋牌室、理疗康复室等,兴致来了还能聚在一起唱唱歌。

    “以前觉得老年生活每天都很漫长,现在是丰富多彩。”附近居民何爷爷说。

    相较于年轻人的“说走就走”,老年人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还是在社区。

    这几年,除了基础的适老化改造,我市还通过在社区建设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助餐、助医、免费上门维修等服务,满足老人多元化的生活服务需求。

    不仅如此,信息时代,社区也成了老年人就近学习、消除“数字鸿沟”的好地方。

    “打开这个软件,就可以在手机上缴水电燃气费……”“嗲嗲,我帮你把字体调大一点,你看得清一些……”在天元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由民政部门组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会在这里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此外,我市还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向老年人普及反诈知识,帮助他们安全、安心使用智能设备。

    3

    公共空间适老化

    逐步完善

    出了家门和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服务如何?

    2月3日下午,坐在轮椅上的刘奶奶,在家人的陪护下从无障碍坡道一路畅行。进入神农公园建宁驿站的无障碍卫生间,安全扶手、专用洁具等配套设施,让刘奶奶的家人告别了“抬上抬下”的烦恼。

    这几年,我市在城市的公共场所持续开展无障碍设施改造。比如,市公交公司在快速公交廊道设置无障碍通道,在泰山路上设置无障碍公交车站,并要求站台服务人员、驾驶员主动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帮助。

    记者探访发现,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硬件在逐年改善,不过还有一些区域等待补齐。

    “希望早日修好安全护栏,让我们出行更安全。”去年底,荷塘区茨菇塘路附近的微公园建成后,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憩游玩的好地方。不过,附近居民张爷爷觉得还有些小缺憾,他希望微公园和周边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安全扶手,让老人出行游玩更安全。

    记者注意到,目前我市的微公园等便民公共空间建设时,主要考虑设置休闲桌椅、运动娱乐等设施,在无障碍设施设置等方面还待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

    硬件提升的同时,不少居民也期待协同配套的“软服务”能进一步提升。

    这一点,我市也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此前为了防止摩托车、电动车入场,河西湘江风光带沿线的无障碍设施被封堵,引起市民热议。去年,管理部门通过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安装可方便轮椅通过的“Z”字形不锈钢围栏等方式,避免了“一刀切”给部分市民群体带来的影响。

    也有一些配套的公共服务受限于供需因素,还待持续探索完善。比如,此前芦淞区组织志愿者团队,在中心广场地下通道驻点提供“轮椅无障碍上下楼梯”服务。“驻点可以实现随叫随到,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需求。”对此,相关志愿团队的工作人员说,这一区域目前已改成预约服务制,一般市民提前半天电话预约,他们会派人在约定时间赶到现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