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文
双休日,睡到自然醒,三五好友,一辆车,想出发就吆喝一声。就近走走,朱亭古镇一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过了朱熹笔下的“下马驱车过野桥,桥西一路上云霄”的马迹桥,迅速右拐,就是朱亭古镇的方向。这一条仅十几分钟车程的直线路上,美景简直是一步一换,惊喜不会间隔。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美人柑橘基地,看到低矮的、只及我们腰部的橘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柑橘,有朋友欢呼雀跃地大喊:“停车。”走进园中,俯下身,这个摸摸,那个捏捏,然后选择几个漂亮的采摘下来,现场剥开,新鲜、充足的瓜瓤汁液一入口,大家直呼:“好吃,好吃。”
在红美人柑橘园旁,有曾经效益可观的“黄龙桥石灰窑”遗址。这个曾拥有上百名工人的石灰窑厂,今天自然是人去楼塌,但依然有深灰色的石灰渣堆放在那,可容纳多人并排进去的窑洞也还在那。因为多年未开采,也无人守护,以安全起见,只能远观,不可走近玩了。
然后是连绵几百亩的荷塘。夏季,满眼的粉红色的荷花亭亭玉立于大片大片的绿上,而到了这冬令时节,各具形态的残荷枯枝高高低低、或立或躺于黑淤泥中,随意用手机拍摄下来,都是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
往前开两分钟,就来到了跃进坝。怎么样,一听到这名称就知道这座坝修建的年代了吧。虽然这只是一座小小的水坝,但它坚如磐石地几十年立如此,为眼前这渌口区最广阔的良田基地,干涸的时节保证了源源的水流。这水坝在丰水的日子里是孩童们跳水、钓鱼的乐园,枯水的时期又是孩童们坐溜溜板、捉虾的天堂。正如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一样,它稳稳当当地造福着当地百姓。
南方多佳果。这一路上,红彤彤的柿子,像一盏盏红灯笼高高地挂在枝头;沉甸甸的柚子,像一个个秤砣垂弯了枝条。在这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光彩靓丽。也许是村民们生活已富裕安康,不稀罕这些土产水果了,也许是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特意不摘下来,让其挂在枝头,亮化这漫长的冬季。
进入古街,先在附近居民饮用水源的吕家古井,舀一瓢清冽甘甜的水喝吧。因为井位于山脚下,所以常年活水不断;也因为井壁是用麻石砌成的,所以过滤得很干净。
此时时间尚早,那就去镇政府大院围墙后面的长岭古道走走吧。
沿着刻满花型条纹的麻石而上,大约10分钟,就可到达山顶。站在裸露的山顶之上,俯瞰湘江水缓缓北流,京广铁路从容南去;远眺栋栋红瓦屋散落,块块良田一望无垠……
“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坐在这千百年前留下的茶亭里,遥想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执手相看泪眼”的送别场面,回望着这留下各方足迹的,数十万亩的人工林海,迎过世界各地的代表团来参观学习的风光之地,是不是会感叹时光的飞逝、岁月的流淌、境遇的变迁。
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烟火。近二十年来,几场意外的大火把数十万亩林海变成了茫茫的苍山。记得有一年春节,漫天的大火在延绵的山脉上熊熊燃烧了一天一夜,以至对岸的村民都生活在红彤彤的火光中。之后,大地又在慢慢地修复着,虽然还没有长出高大的树木,但各种小灌木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了。今天,当我们钻入茂密的芦苇深处,掐一根芦苇,哈一口气一吹,芦花漫天飞散,舞出各自的旋律;手里擎着的光秃秃的细秆像一支饱蘸诗情的妙笔,画着这个老街的沧桑神韵。
下山来,当然是去古镇上新引进的项目——五号山谷里订房间了。
偷偷地告诉你,我们订的可是“天光云影”套间啊。因为此套间位于闸口水汇入湘江水处,也就是边房。它有两大面落地玻璃,而这两大面又完全临水,所以你无论是躺在床上,还是仰在浴缸里,还是坐在里面喝茶都可以享受到通透的阳光、明亮的光线,看那潺潺的流水,隐隐的青山。
中饭小憩后,沿着河边,去数一数大小不一、新旧不一的码头吧,大码头、一苇亭码头、官家码头、肖家码头、何家码头、莫家码头……去看一看三条纵横交错为“井”字的港街、正街、桌子街吧,去寻一寻街上唯一的苏式建筑和曾经很有名气的机械厂吧,去拜一拜祖师殿、福音堂、五星祠、鲁班庙吧。每一个码头都有自己的故事,特别是肖家码头、何家码头、莫家码头,都是一个家族繁盛、沉浮、衰败的见证。每一条街都曾熙熙攘攘、拥拥挤挤过;每一个建筑、厂矿都是社会变迁的记录;每一座庙宇、殿堂都是古镇附近的人们,曾经和今天的精神寄托。
回到房间的门口,看到小河对面那像一层绒毯般的大草坪,我们立马又热血沸腾了。坐上拉拉渡,体验着手握绳索,一点一点地,悠悠地往后拉,又不断伸长手往前端抓。有一种逝去的日子被一页一页无情翻过,又抬头憧憬着崭新一天到来的感觉。
爽爽的浴后,端出一杯茶,坐在面朝湘江的院子里,跷起二郎腿,聊着天,和着诗,唱着歌,看夕阳一点点下坠,看飞鸟从河面上掠过,看南来北往的帆船突突而过……
这个周末,在这古风与现代不断更换、密切融合的古镇,我们流连,我们快乐,我们沉静,我们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