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人纷纷在菜市场“打卡”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历史悠久的建设巷,吸引不少年轻人来此逛街“打卡”。 记者/伍靖雯 摄

    先锋农贸市场不远处的便民疏导点,菜农商贩可入市摆摊。 记者/伍靖雯 摄

    年轻人走进菜市场探寻“烟火气”,图为贺嘉土农贸大市场。 记者/伍靖雯 摄

    改造后湘天桥农贸市场,专门设置了便民疏导区。 记者/伍靖雯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今年以来,“菜市场”有关的话题频频登上互联网热搜,习惯了网购、下馆子的年轻人,开始享受自己买菜做饭的乐趣。街头巷尾,一个个菜市场也凭借烟火气、接地气、新鲜多样化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市民群体前往。

    株洲的菜市场亦是如此。随着年轻群体开始走进农贸市场,本地菜市场和摊贩们也悄然顺应改变。

    1

    年轻人走进菜市场探寻“烟火气”

    汪曾祺在《人间滋味》里写道:“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对于时下不少年轻人来说,逛菜市场也是回应生活的一种方式。

    今年24岁的何玉云,现在在本地一家服饰电商平台做运营工作,每天接触互联网,下班后她最爱去逛的地方却是临近的菜市场。

    “简单吃顿外卖要花二三十元,逛超市则更容易买太多,还是到菜市场逛逛最舒适。”何玉云拿自己爱吃的甜酒举例,超市里的甜酒一罐约10元钱,量大、生产日期不够新鲜,但她到菜市场找个小摊,只花两三元钱就能买到阿姨们新鲜手作的产品,“去的次数多了,摊主经常给抹个零头,或者多舀点甜酒水,看着就很舒心。”何玉云说,和这些摊主们随便聊几句,总能让忙碌一天的她松弛下来。

    而对于28岁的小张来说,自从走进菜市场,他的购买行为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以前网购或者到超市,我都是买一份份包好的菜。现在开始习惯按斤两去衡量价格,精打细算了不少。”小张说,以前几乎不逛菜市场,是听说了不少“缺斤少两”“质量参差不齐”等事件,现在的菜市场都有公平秤,也有专门的食品质检公示,让人放心。

    事实确实如此。

    今年以来,关于“年轻人爱上菜市场”的话题,频频登上互联网热搜。相关数据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佐证这种火热。比如,某社交媒体推出“菜市场漫游指南”话题,收获近6000万浏览量;某互联网点评网站的数据也显示,近几个月来,“菜市场”搜索量环比增幅超120%。

    但实际上,把时间拉回到2021年,一条“为什么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去菜市场”的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对于这一转变,有业内人士认为,菜市场其实是一个很寻常的消费场景。前几年因为疫情,人们大多只能线上购物,随着人们的生活回归正常,自然也会回归线下实体消费。另一方面,这几年我市不少菜市场经过提质改造,破除了“脏乱差”“价格不透明”等老旧印象,自然也会带动年轻人从试水体验到陆续涌入。

    2

    老字号、特色菜更受欢迎

    下午6点,芦淞区建设巷道路两边的特色小店,迎来了又一波客流小高峰。荣昌卤鹅、温州卤菜、现做的鱼丸肉卷摊等等,不仅吸引着周边的老主顾,也有年轻人专程来此寻访探店。

    “年轻人爱探索,老街小巷是少不了的。”在建设巷开店近30年的温州卤菜店老板告诉记者,之前都是周边居民来买东西,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小巷探索,对他们这种老店、外乡特色菜很感兴趣,喜欢拍照,顺便买些尝鲜。

    “也是在年轻人的建议下,我们开了微信群,给大家推荐新鲜出炉的菜品,还可以达达配送。”另一家卤味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年轻人一般晚上6点下班,所以他们营业时间也相应拉长一些。此外,现在一些搬到河西居住的老主顾,也会通过微信、视频等方式选好菜品,再由骑手配送到家,虽然身处老城区,他们的销量反而提升了。

    随着年轻人陆续走进菜市场,另一批年轻人也嗅到了这里面的商机,在菜市场外围开店创业。比如天纺农贸市场外围,花店、茶馆、甜品等等,这些年轻人喜欢的业态纷纷加入,给充满市井气的菜市场增加了新鲜活力。“周边有不少建成时间不长的居民小区,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客流量。”附近一家甜品店的店员告诉记者。

    3

    菜市场“出招”迎新

    毫无疑问,菜市场是城市烟火气最浓厚的民生场所之一。但菜市场“出圈”,和其本身的转变是分不开。这几年,随着城市治理和更新,我市许多老旧的菜市场迎来提质改造,买菜环境“脱胎换骨”“拍照出片”等成为吸引年轻客流的关键词。

    当然,不同的菜市场也积极出招,各凭本事吸引“流量”。比如,位于石峰区的湘天桥农贸市场经过提质改造后,曾经昏暗陈旧的室内空间变得亮堂整洁,摊位被整齐划分为蔬菜、肉类等功能区。为了给前来买菜的居民更好的体验,市场内设立了食品安全快检中心,每个摊位还安装了智能电子秤等设施。

    “如果有食材不新鲜、缺斤少两等情况,顾客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找到源头。”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化改造后的市场,让消费者更加放心。

    一些菜市场也在改造后变身综合服务体。贺嘉土农贸大市场经过改造后,不止环境有了提升,还吸引了一些“手艺人”前来:市场内有补衣服、改裤腿的档口,外围有配钥匙的小摊,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也给前来逛街的年轻人留下深刻印象。“什么都有,比逛超市更方便。”芦淞区的居民小黄说。

    互联网上,年轻人对菜市场的好感,有不少来自一字排开的摊摊担担。这几年,在湘天桥农贸市场、响石岭步行街、天纺农贸市场外围等区域,都引入了便民疏导点,让菜农等群体告别“躲猫猫”,可以安心入市摆摊,为城市留下更多富有人情味的烟火气息。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