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躬耕“文化田”尽显忠诚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夏昭炎、杨莲金夫妇。记者/廖智勇 摄

    攸县石羊塘村高桥农家书屋现有藏书2万余册。记者/廖智勇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廖智勇

    从投身军旅保家卫国,到耕耘讲坛桃李芬芳,回归乡野后,他又成为备受敬重的“乡贤”。如今已是88岁高龄的他,仍在家乡崇文兴教、涵育乡风,播撒“文化稻种”。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2023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夏昭炎榜上有名。

    记者立即前往夏昭炎的老家——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走近这位回乡躬耕“文化田”的“最美退役军人”,了解他火炬般的人生。

    文以载道,小小乡村书香弥漫

    初冬的农村,农田里只剩枯黄的稻茬,一片萧瑟。溪边的农家小院里,一栋二层小楼朴雅明净,敞开的大门内透出柔和的灯光,让寒冷的天气多了几许暖意,这里正是夏昭炎老人的家。

    “别叫我夏老,叫夏老师就行。”夏昭炎说自己做过党的干部,三尺讲台教过书,“老师”这个称谓更合适。

    如今的石羊塘镇谭家垅村,一座藏书2万余册的高桥农家书屋成为全镇人民的精神粮仓,一所少儿假日学校和一所老年学校则让村里老老少少有了好去处。学校还吸引附近中小学教师来义务辅导当地小孩,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来支教。

    谭家垅村的兴文之风还吹遍了邻村,高桥农家书屋在界市、南田、荷叶塘、杏塘、佳台等村庄也设立了借阅点,文化气息弥漫山野田间。

    这些都是夏昭炎夫妇20年来如燕子筑巢般默默耕耘取得的成绩。

    在两位老人的影响下,小小的谭家垅村先后有40位大学生、研究生跳出农门,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才。

    文以养德,部队给我上了最重要的一课

    交谈的过程中夏昭炎始终坐姿挺拔。老人说,这是在部队养成的习惯。

    1951年1月30日,是他入伍的日子。那一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成为全中国热血青年的梦想,刚满15岁的夏昭炎初中没读完,毅然参军报国。

    “祖母不同意我参军,可我还是到武装部报了名。”最终,祖母被他说服。临近出发,祖母一边埋怨他“不听话”,一边在煤油灯下帮他打点行装,那个夜晚永远留存在夏昭炎的记忆深处。

    入伍后,有初中文化的夏昭炎成为一名文化教员,负责给战士们扫盲。

    当时,很多战士没上过学,笔画都认不全,夏昭炎手把手教战士们识字。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教导,大部分战士已经认得几百个常用汉字,会写自己的名字,能够简单的造句,个别战士还能在他的指导下写信。

    “一个广西小战士抹着眼泪寄出了人生第一封亲笔家书。”小战士寄信那一幕夏昭炎记忆犹新,也让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夏昭炎暗暗下定决心,要把教育当作一项大任务来完成,要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有文化的兵。

    同年10月,部队调派到江苏徐州,距离入朝作战仅一步之遥。夏昭炎原以为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军,可直到战争结束,他也没能如愿入朝。

    在部队服役4年,夏昭炎坚持学习,笔耕不辍,多次在部队报刊发表文章,被首长夸赞为“笔杆子”。

    “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教会了我许多有用的东西,最重要的一课就是‘为人民服务’。”夏昭炎说。

    文以化人,兴文风扭转糟粕民风

    1955年,夏昭炎退役回乡,进入攸县政府部门工作。一年后,他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圆了大学梦。

    毕业后,夏昭炎分配到炎陵县第一中学当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19年。1979年,他又调入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任教。

    2004年,临近退休的夏昭炎查出患有胃癌,手术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术后观察期结束,他和妻子杨莲金商量,决定回老家休养。

    少小离家老大回。家门口那条小溪流淌过岁月仍然如旧,乡风却不似从前。

    夏昭炎记忆中的家乡,民风淳朴、邻里互助,可当时的谭家垅村,踏踏实实做农活的少了,游手好闲的人多了;艰苦奋斗,相互帮衬的情景难寻见,攀比享乐,为鸡毛蒜皮面红耳赤的现象日日上演;晒谷坪里不见了拉家常的老少爷们,麻将声响彻家家户户。

    干了一辈子教育,夏昭炎坚信只有文化才能扭转家乡的不良风气。他整修祖宅,自掏腰包在家中办起了借阅室,村民们晓得夏昭炎当过教授,纷纷鼓励自家孩子去他家看书。

    借阅室开办一段时间后,夏昭炎发现,来读书的孩子不少,成年人却不多,大部分村民仍然流连于牌桌。如何让成年人离开牌桌,靠近书桌?夏昭炎夫妇决定从村民感兴趣的地方入手。

    夏昭炎的妻子杨莲金是卫生系统退休干部,有心普及保健常识,夫妇俩挨家挨户上门邀请老人跳保健操、打太极拳,又利用村里小广场开健康讲座,越来越多的老人爱听杨莲金的健康讲座。

    有了一老一小的支持,夏昭炎家中人气日盛。

    夏昭炎夫妇回乡用文化浸润乡风,用知识反哺桑梓的举动得到广泛响应。

    曾担任攸县石羊塘镇中心完小校长的夏旭升,临终前留下遗言,将家中老宅提供给夏昭炎夫妇办教育。有了场地,图书室、阅览室、学习室一间间整理出来;电视机、音响、投影仪一样样添置起来。2009年4月,高桥农家书屋正式开张。

    农家书屋设施越来越完备,渐渐成为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攸县图书馆也将高桥农家书屋设为攸县图书馆分馆。

    文以润物,崇文兴教孕育乡村新希望

    农家书屋施行“借书奖书”办法,给常来借书、读书认真的孩子奖励新书。为撰写读书心得的孩子颁发奖状,授予“小学士”“小博士”称号。在学校或学科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孩子,也能获得书籍奖励。

    村里留守儿童多,假期无人看管,夏昭炎夫妇就筹集资金在村里兴办假期学校,村里的孩子免费入读。2010年暑假,高桥少儿假日学校开学,开设古典文学、音乐、美术、益智游戏等课程。

    近几年,夏昭炎夫妇开办老年学校,丰富村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老人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请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来村里支教。

    “谭家垅村支教活动为我教书生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夏教授的所作所为也让我明白何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当以此为榜样。”湖南科技大学支教老师周芳琳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夏老让我见识到了文化的力量。”攸县石羊塘镇组织委员黄智介绍,在夏昭炎的影响下,石羊塘镇全民读书,素质涵养明显提升。乡风民风的改变也带来营商环境的改变,近10年里,陆续有企业落户石羊塘镇,如今,面积不大的石羊塘镇拥有近30家烟花、豆制品企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夏昭炎家门口的小溪上,一座清代古桥与近代所建新桥并立,新桥上写有对联:义高薄云众心畅,长桥卧波胜景新。

    在谭家垅村,我看到了夏昭炎、杨莲金、夏旭升等老一辈读书人的高义,也看到了绿树村边合、书香弥漫的乡村新景。细细想来,老前辈们何尝不是桥下潺潺溪水,冲开愚昧的山石阻隔,流淌万古,润物无声,源远流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