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摆摊到开店,从补毛衣到修复奢侈品“小修小补”老摊点,主动拥抱新生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曾纯接替了师傅的位置,继续做织补。 记者/伍靖雯 摄

    如今不少家庭换了指纹锁大门,范师傅的配钥匙机也更新换代了。记者/伍靖雯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换锁、修皮鞋、衣物织补……这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都到哪里去了?街边“小修小补”的摊点,你还能找到吗?

    十多年前,在株洲的街头巷尾,几乎都能看到这些微小的服务。这些小摊看似不起眼,却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也恰恰是这些手艺人,构成生活中最值得回味的烟火气。

    正因如此,今年,商务部发出呼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

    那么,株洲如何让这些小修小补的摊点,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融合?还有哪些新的模式,可以给这些小店带来新的生机?近期,我们寻访了一些小修小补的摊点,看他们的故事以及顺应时代潮流的转变。

    “小修小补”转入老街小巷

    实际上,虽然信息时代越来越便捷,但在互联网平台上搜索去哪改衣服、修鞋子,反而不容易寻到。要找到手艺精湛的师傅,还得问株洲的“老口子”。

    “以前多方便,出门就能找个小摊。”住在荷塘区桂花路的陈女士对此深有感触,虽然同样是缝补衣服之类的小活,但仍然考验师傅的手艺。如今一些老手艺人有的退休,有的返乡,相熟的师傅越来越少,都集中在中心广场附近,所以她每次有小修小补的需求,也不得不专程去一趟。

    确实如此,小修小补的摊点,解决了周边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耳熟能详的小摊小店变得“低调”不少,大多藏身于老旧社区,或者一些不起眼的街巷内。比如芦淞区文艺路内的“老范服务店”,铁路小区和樟树坪小学外的缝纫店等等,都在株洲经营了10年以上。它们大多没有醒目的招牌,一个小摊或者格子店,有的凳子或者工具箱旁挂一个写着“缝补”“配锁”的字牌,如果不刻意寻找往往容易忽略。

    在株百大楼中心广场店西南门外做衣物织补的曾纯,就是其中一位。一把椅子,一个装着各色毛线和钩针的塑料箱,就是她谋生的全部家当。2016年之前,曾纯在芦淞市场群做服饰生意,后来跟着师傅潜心学习织补,2018年正式接手师傅摆了30余年的老摊。

    这些年来,经曾纯织补的衣物也有成千上万件,每一件衣服的材质、工艺不同,在织补时也讲究不同的手法。比如,有的布料看似简单,里面却混搭了好几种颜色,要将衣物织补得不露痕迹,有时候曾纯得反复研究半天,一个拇指大小的破洞,得花几小时才能织补好。

    天天出摊,饱经风吹日晒,让38岁的曾纯脸上有了不符合年龄的沧桑感。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睁眼就是工作,也会让她感到辛苦。但是,只要完成了一件难度系数较高的“作品”,看到顾客欣喜的笑容,她也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

    但让她有些无奈的是,如今愿意吃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曾有人找我拜师,跟着我在三伏天和冬月摆几天摊,直喊受不住。”曾纯有些惋惜,今后干这行的人可能越来越少了。

    从“坐等生意”到“上门服务”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织补主要用来修复衣物破洞、勾丝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纯也在努力开拓年轻群体客源,研究新潮的运动鞋,甚至一些奢侈品皮具的修复。

    “只要是能用手工织补解决的问题,我都会去尝试。”曾纯说,尤其这两年网面运动鞋大行其道,她就接了不少这样的单子。

    对于织补师来说,以前是固定摊位接活。现在,一些市民家里的大件沙发、皮具等等不方便挪动的家具,曾纯也开始提供上门修补服务,尽量拓展自己的客源。

    文艺路内,“老范服务店”一如往常开门迎客。店主老范,20多年前和妻子一起来到株洲,最初在文艺路街边摆个小摊,不管是配锁、修鞋、修伞、换高压锅把手等等,这些居民日常“刚需”的手工活,老范全都在行。这么多年,他靠着一双手在这里做出了无声的品质和有声的信誉,一些搬到河西的老邻居,也会特意来找他开锁修伞。

    “我们最大的变化是从户外搬到了屋檐下。”老范的妻子说,2021年他们两口子商量着,在文艺路内租了个小格子铺,这样来办事的邻居们也能有个坐的地方。门店内的设备也换新了,老范指着两台配钥匙机告诉记者,现在不少人家里的大门更新换代,他的配钥匙机也跟着升级了。不过修鞋、补锅的设备还是老物件,“会这么手艺的,多老的工具都顺手。”老范对自己的手艺颇为自豪。

    老范的服务店虽小,也在努力贴合邻里的需求。现在,周边谁家出租房子、谁家要装修等等,都可以来小店贴个告示,小小门店也成了周边居民的信息窗口。

    “小修小补”如何更好融入居民生活?

    今年,商务部发出呼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我市也积极响应,今年以来,通过打造便民服务疏导点、适度放开出店经营等方式,为这些手艺人提供更好的就业空间。

    不过记者注意到,目前在各个便民服务疏导点摆摊的,主要是菜农菜贩等群体,少见有织补、修鞋等手艺人出没。另一方面,像曾纯等在街边摆摊的情况,如果细究,仍然存在占道经营等问题。

    “我们也希望能就近打造一个集中式的便民服务小店,告别风吹日晒。”曾纯说,但这存在一些顾虑,比如同业竞争的问题,还有重新开拓客源的困扰。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株洲可以考虑摸底收集这些手艺人的信息,适时推出“小修小补”便民服务地图等,更好顺应年轻群体的消费习惯,也让整座城市更有温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