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宋芋璇 通讯员/陈恺祺
周三早晨7点30分,病友们陆陆续续推开市二医院肾内血液净化中心的大门。主任臧翠平带领护理人员,开启了“马不停蹄”的一天。
为了解决上班族患者的透析难题,该中心主动延长了工作时间,保证3批患者能有选择地在早、中、晚三个时段依次透析。
夜里10点多,最晚一批患者下机,护理人员完成复查后,还要清洁收尾,披星戴月回家已是家常便饭。
从1991年开科至今,市二医院肾内血液净化中心就这样永不停摆地守护千余位患者与病魔作战。从最初的4台血透机,十几位病人,到现在的41台进口血透机、2台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机(CRRT)、2台高端5008S血液滤过机以及1台4004S血滤机,250余位维持血透患者,该中心用32年书写了医者为病患时时精进的使命和担当。
1
一寸血管一寸金
守好血透患者每一寸“生命线”
血液透析是当前大多数尿毒症患者选择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首要条件是有一条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内瘘就是最为重要的那条通路。然而,一条内瘘在使用过程中,或早或晚,或轻或重,都可能出现狭窄等并发症,造成内瘘闭塞,最终导致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被切断。
于市二医院肾内血液净化中心医疗团队而言,他们的目标是既要为患者顺利建立血管通路,又要守好这条宝贵的“生命线”。
今年8月,该中心副主任陈晖可借助彩超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PTA),让有10余年“血透史”的王女士重获生机。原来,3年前,王女士的左手内瘘出现重度狭窄并巨大瘤样扩张,至今已到了无法穿刺的程度。从醴陵几经辗转问医,收到的却都是“无能为力”的回复。“多次碰壁,没想到陈主任二话不说就接下了我。”回忆起二人初次见面,王女士印象深刻。
经过数小时的PTA+内瘘动脉瘤整形修复手术,王女士的问题得以解决,下手术后立即被送入血透室,顺利穿刺血透。看到自己的“生命线”被救回来了,王女士激动不已。
实际上,多数透析时间较长、基础疾病较多的血透患者都可能与王女士一样,面临各种各样的内瘘病变。为了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2019年,肾内血液净化中心主任臧翠平决定派骨干陈晖可前往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PTA技术进行深造。学成归来的陈晖可通过不断的经验累积和刻苦钻研,在患者中积累了良好口碑,许多患者四处打听慕名而来找他解决难题。
陈晖可介绍,彩超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PTA)是微创手术,不仅可以处理内瘘狭窄病变、成熟不良血管,还可以结合“穿针引线”“锐性通过”“无中生有”等技巧对钙化严重、陈旧闭塞等疑难病变进行巧妙处理,进而获得很好的效果。患者术后即可使用内瘘进行血透,安全有效且可反复进行,有效地节省及保护了患者的血管资源。
为了更好地关注术后患者通路的情况,陈晖可还主动为他们安排了每月一次的免费超声下通路检查。“第一次见面时,他们愁眉不展。现在每个月复查时都会热情地与我聊上几句,对我来说,他们的笑容就是我前进最大的动力。”陈晖可说道。
2
个性化透析+管家式服务
硬科技助力透析治疗“智慧化”
这天早晨,有40位病友上机血透,他们陆续来到血液净化中心,仅凭一张诊疗卡,在1分钟内自助完成了称重、量血压等透析前的检查。拥挤排队的场面没有了,人工压力缓解了,这些变化源于该中心2016年引进的一套智能血液净化系统。
据悉,患者的体重血压数据、透前评估方案、透析处方、机器参数等内容都会实时上传至该系统,实现了医疗团队对血透患者治疗数据的全过程跟踪。同时,结合智能血液净化系统,该中心硬件、软件双管齐下,通过医护联动,采取“一人一方”的个性化透析,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肾内血液净化中心副主任刘湘华介绍,个性化透析即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病情,对透析液离子浓度处方、抗凝方案、透析器的选择、血液灌流技术等项目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适合患者自身的个体化透析方案。
除此之外,考虑到透析患者每月都要缴费、开药,医院想病人之所想,开通血液透析简易门诊。管家式的服务避免患者困于缴费、开药、报销等繁琐流程之中。
文女士是该中心的老患者,有17年的血透史。“我每周要来这‘报到’3次,每次至少4个小时。刘主任总会非常细致地评估我的情况,甚至做到了每次上机都有一套方案。正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我才能有现在的状态。”经过17年的坚持,如今文女士的身体情况良好,精神状态饱满,正常工作生活。
“透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这里有很多10年以上的血透病友,他们久病成医,你做得怎样,他们都心里有数。我们的心愿就是让每一位血透患者不仅活得长,还要活得好。希望他们走出血透室,还能回归社会,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