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那日看莲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爱鹤

    七月走远,八月来了。过去有一些日子像被台风肆虐的天气,阴晴不定,影影绰绰夹着些阴影,不太敞亮。日复一日的日子,像结伴同行至某段路途,发觉什么都不对了,对余下的行程陡生倦惫。

    但依然要朝前赶,前路迢迢,林尽水源,有一小山,仿佛若有光。追随那束“光”被吸引而前行,是一生的意义。有时退也是进,并不消极,退而守也是为了验证,待时机再出发。成年人也会不断受困自我内耗,即使一路飞奔,停下来坐在江边时,怅然若失大于欢喜。

    昨天郊游,目的地并不是主要的。中途停车,在一个路边摊前,买了15枝莲蓬。3捆,每一捆5支,一共20元。长长的莲杆上,花农用红色的毛线上下各打了一个结,以便顾客携带。

    让我动心的并不是莲蓬大小,是莲杆处一头一尾扎的两个蝴蝶结,拿在手上格外显眼。红红的绳子,青绿的莲杆,养眼又养心。看来是诚心做生意的人家,即使路边摊也不潦草。见多了商贩对待交易粗枝大叶,捆绑物品用一根纤维绳随意缠一圈了事,松松垮垮,几十元、几百元的生意不以为然,一旦商机来时,如何懂得经营转瞬即逝的机会。

    眼前这三捆莲蓬,估计是女眷做的,要不就出自眼前这位汉子家的闺女。想象小女孩一板一眼用毛线在莲杆上缠绕打下如意结,满意后,又从木盆里捡起几枝碧色的莲蓬,汗水顺着她鼻尖滴在莲蓬上,晶莹剔透绣玉一般。

    这份纯真质朴是属于孩子的,以及还未被城市化的村庄所有。荷塘的风一浪一浪袭来,一股清凉的花香随风远至,沁人心脾。荷花朵朵莲蓬紧实。田埂另一头禾苗青青,放眼望去田间一片绿浪在风中荡漾。荷塘、稻田、农舍村庄、远处大山,安得一隅,各有一种丰沛的生命力在阳光下响亮生发。站在烈日下,稳稳接住来自四方沉甸甸的欢实,汗如雨下也无妨。自然万物站成各种姿态,以一种无边的静默之力,将蓬勃的生命力消融在大地每一个角落而不声张。你看,哪怕一缕风吹过也是神采奕奕的。

    站在滚烫的土地上,曾经席卷全身的无力感,和一些暗戳戳的小情绪小阴霾消散大半。在画家笔下,脚下的这片大地是有生命的,人们常常忽略了它夯实宽博的品质,如同忽略了它们会思想。就算被踩在脚下,它们也有态度,知进退有求必应,懂感恩知回报。不是吗?

    齐白石故居坐落在晓霞山脚下,一栋不起眼的土墙茅屋,就是齐白石出生的地方。门前一口星斗塘,塘里的荷花零零落落,秋天来看残荷会是一幅画。堂屋陈设简陋,一间陈列室墙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详细介绍了他丰富奇特的一生。屋正中一个玻璃陈列柜,展示了他的几副雕刻作品。白宣红色的印花,有“木人”“木居士”“白石”“徐悲鸿”等他给自己和友人印章。陈列柜另一边摆放好些他做木匠时使用过的工具,刨子、墨线盒等,还有一个木作雕件,看不清是什么。当然这些都是复制品。这三二间茅屋如今盛不下白石老人哪怕一件瑰宝。

    前来拜访的游人不多,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小男孩,一个人骑山地车前来,每间屋子很认真地看。又来了一对中年夫妇。我们走出屋子,在桥上迎面碰上一个女子带着两个小女孩过来,她们把这当作一个旅游打卡点。网红名人大咖遍地的时代,无论如何还有人惦记着他。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竖起一块“齐白石故居”的牌子,有这一席之地,就是播下了一枚种子,期待生根发芽这一天。

    白石老人自刻一方印,“中国长沙湘潭人也”,何等豪气,他一定是以湖南湘潭人为傲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莲花盛开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少年青年,此后声名远播。

    我很喜欢这样一处,质朴无华无丝毫包装,像记忆中乡下外婆家一样的名人故居。归程途中又在路边买了一个西瓜,做生意的是个小男孩,问,西瓜甜不甜?甜。又问,西瓜是自己家的?他说,当然。瓜地在哪?他抬起头上的草帽,指向身后一片田地。但见绿树森森,荷叶田田,禾苗青翠。归来切瓜,一刀下去砉然一分两半,红瓤黑籽、果然甘甜清香。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