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难、停车烦,我市如何对症出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嵩山路上收费的路内临时泊位充足,但仍有车辆宁可违停不愿“入位”记者/伍靖雯 摄

    天元区一处写有“请勿停车”的提示牌下,多台车辆在人行道上违停记者/伍靖雯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白天,企业旁、餐馆边,停车“见缝插针”,但不远处的收费停车位却是虚位以待;夜晚,小区内车头贴车尾,小区外停车即便有贴条、盗损风险,仍可能“一位难求”……

    1

    车位配建不足?

    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停车难、停车乱、治理难,这样的烦恼是“城市之痛”,阻塞着动态交通的畅通,考验着社会治理的效能。

    今年以来,株洲下定决心深度推进停车管理工作,治理顽瘴痼疾。

    治理停车难,市民车主有何期盼?株洲又将如何“对症下药”?

    停车难、停车乱,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难点问题。

    这种重视背后,是日益凸显的停车供需矛盾。

    截至去年底,我市中心城区(不含渌口区)机动车保有量达34.15万辆,停车位约35.1万个。按照国家畅通工程平均指标体系测算,城区停车位供给量应达到41万个,缺口5.9万个。

    相关调查估算,假定每辆车每年行驶2万公里,时速50公里,则全年的动态交通行驶状态只有400小时,而静态停放状态达8000多小时,占95%以上。

    可见,给车辆“安家”是最大的问题。

    而现实是,很多车辆“无家可归”,以至于人行道、车行道被机动车挤占的情况比比皆是。

    10月28日,天元区嵩山路一处写有“请勿停车”的提示牌下,4辆私家车在人行道上一字排开违停;芦淞区解放街的道路两侧,车辆随意停放,也让周边居民“见怪不怪”。

    不可否认,停车难、车位数量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早期对私家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的预判不足,相关配建标准保守滞后。

    2005年前后,我市的人口规模专题论证预判,到2010年,株洲城市人口规模约为100万人,2020年约为130万人。

    2009年,我市发布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文件明确,二类住宅每户配建0.2-0.5个车位。

    然而,此后城市化建设提速,城市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经济腾飞也使汽车消费成为百姓寻常。

    对于城市治理来说,更新小区车位配建标准,成了必要的解决方案。

    2012年修订版《株洲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将新建小区配建车位标准修订为,普通住宅每户配建1个车位,公租房(廉租房)每户配建0.5个车位。

    2018年,这一文件再次更新,明确新建房地产项目地下车位配比,统一按照“老城区普通住房每100平方米0.8个,其他区域每100平方米1个”执行。

    配建规定与时俱进,标准越来越科学合理。但无法忽视的问题是,老城区、老旧小区的车位供给已经很难跟上实际需求。

    “要是我有车位,谁愿意违停啊?”天元区泰山路小区居民何进告诉记者,小区停车位严重不足,以往他只能冒风险到路边违停,因为停车造成的邻里纠纷也屡见不鲜。

    实际上,我市一直在推进错时停车、共享车位来盘活存量资源,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

    这是好办法,但推广不易。

    2017年,我市就协调推进城区的机关单位,在双休日、节假日及夜间错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停车位资源。但不少单位出于安全问题考虑,开放的积极性不够,车主进出的便利程度不高。

    去年以来,我市再次强力推进这一工作,截至目前已争取市直机关院落开放4599个停车位。但是由于信息不畅,这一便民工程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这些开放停车位的机关单位,能不能挂牌明确开放的时间、要求?”采访中,不少车主提出这一期望。

    2

    路内泊位管理难?

    如何更加精细便民

    10月29日,天元区嵩山路上,虽然收费的临时泊位充足,但仍有车辆不肯“入位”,而是在泊位周边违停。

    近年来,不少城市将提高停车收费标准,作为综合治理交通拥堵的举措之一。“路边随便停个车就是5块10块,太贵了。”在不少有车一族看来,路边停车收费贵,于是想尽办法“钻空子”。

    但是,在许多车主对停车收费有怨言的同时,停车管理企业也是“一肚子苦水”,负责我市停车设施建设运营的相关平台公司负责人,曾在全市停车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停车泊位的建设运营、人员配置等等,都是企业的成本。投入成本大,投入产出比不高,部分公众不够支持理解,还面临着恶意逃费、收不上费等情况。

    此外,早年一些对外收费的“黑停车场”,也影响着专业的停车管理企业在市民心中的形象。

    据悉,为了提高停车设施管理运营,9月,我市组织前往南京、常州进行调研,对标补齐短板。比如,南京、常州都将公共停车场、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和路内停车泊位信息接入统一的管理平台,实行“一网统管”,以此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停车信息查询、车位导航等服务,同时通过强化市场调节,提升老城区、中心商圈等区域的停车资源周转利用率。

    种种针对公共停车场、路内停车泊位的治理举措,都是鼓励市民“快停快走”,而不是长期停放。

    “同样是中心城区,商业区、不同小区周边的停车费标准,是不是可以更精细一点?”对此,也有市民认为,停车收费应该更加精细,停车管理的收入、用途等应更加公开透明,“停车收费是否形成良性循环,费用是否专款专用于停车设施运营建设,都直接影响着车主对这项工作的认同感和配合程度。”有市民表示。

    3

    违停治理难度大?

    地方性法规、信息化手段有望助力

    “每天匆匆上班,就是为了抢停车位。”在天元区莲花路附近上班的市民小李说。

    她工作的企业车位较少,职工的车辆基本都停在附近的路上。

    “虽然知道是违停,但也没办法。”小李说,大家都知道这附近停车难,如果有执法人员来了,就赶紧先把车开走。

    不少市民车主,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几年,正是因为车位供需不平衡、停车难等问题引起公众热议,柔性执法、人性化执法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为此,株洲城管部门推行“10分钟违停免罚”制度。对于市民来说,这毫无疑问是好事一桩。但从管理角度来说,执法队员需要拍照取证、复核,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量。此外,部分车主“躲猫猫式”违停,也是对守法停车的市民的不公。

    治理违停,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

    目前,我市对于城市违停,主要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城市管理相关条例等,对违停车辆进行处罚,执法手段较为单一,执法人工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记者获悉,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推进停车管理条例立法,通过出台地方性法规,更因地制宜、精准高效地为治理停车难、停车乱提供法律保障。

    此外,考虑到目前全市仅有20处高空抓拍球机,违停重难点区域的监控力度不足,我市也在推进违停整治信息化项目建设,提升违停治理质效。

    解决停车难、停车乱,需要久久为功。

    “天台路也有停车需求,但为什么很少看到违停?”“能不能一条条道路推进违停治理,每年打造一条‘天台路’?”采访中,不少市民的提问和期许,引人深思。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