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就是一种病 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开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来自网络

    疼痛到底是不是病,要不要治?镇痛药物会上瘾吗……10月16日是“世界镇痛日”,10月16日-22日为“中国镇痛周”。专家建议,疼痛不应该“忍”,因为疼痛往往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提示可能存在伤病,而有一些疼痛本身就是疾病。

    超七成人选择“忍痛”不就医

    据了解,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为近期突然发生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常为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持续反复时间长,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续。骨关节炎、颈痛、腰痛、头痛、癌痛等,均是常见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人口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慢性病等是引发疼痛疾病持续增加的因素。

    专家介绍,对待疼痛,我们常常将它看作一种症状,或者某种疾病的附属品,期待它会随着疾病的痊愈而消退,也会在面对它时习惯于“忍忍就过去了”。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面对疼痛千万不要忍。但据研究显示,超七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医,仅28%患者首次疼痛1-10天内就诊。

    慢性疼痛需医生明确类型及原因

    医学上一般将疼痛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级别,区分疼痛的方法,目前常见的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口述平衡法等。视觉模拟评分法将疼痛 的程度范围设定为0-10分,其中,0-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最剧烈的疼痛,一般轻度疼痛无需刻意进行治疗,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区分具体的疼痛情况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专家提醒,疼痛就是一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疼痛及疼痛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的情况时,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对疼痛进行评估,以明确疼痛类型及原因等。在疼痛的治疗方面,“有些轻度疼痛反而更加困难,重度疼痛未必难治,这主要取决于疼痛评估对于疼痛原因、诊断等。”

    六个关于疼痛的误区,别中招

    对待疼痛这个问题,注意以下六大误区:

    误区一:能忍则忍,无法忍受时才需要治疗

    疼痛千万不能一忍再忍,一旦出现症状,就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慢性疼痛更应被视为一种疾病来看待。

    误区二:疼痛不是病,不用治

    疼痛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如高血压继发的头痛、分娩痛等,也可以是疾病——疼痛性疾病,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慢性腰背痛等。

    误区三:“打封闭”治标不治本

    “打封闭”即封闭疗法,是把局部麻醉药或者少量激素类药物注射入痛点、关节囊等组织内。局部麻醉药可以起到快速镇痛的作用,局部少量激素可以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起到消除炎性水肿、促进炎症渗出吸收、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病变组织的代谢等作用,所以封闭疗法不仅能缓解一时疼痛,还可以对疾病起到治疗的效果。

    误区四:镇痛药物会上瘾,尽量不用

    有些人认为,服用镇痛药物会上瘾。其实,这里常说的“上瘾”有可能是疾病依赖所致,是因为躯体或者疾病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镇痛药物,无论是哪类止痛药,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误区五:镇痛药物副作用很多

    镇痛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不仅与药物特性有关,与个人体质、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以及是否具有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也有关。

    误区六:完全消除疼痛才算有效

    急性疼痛在致病因素去除后,大多能完全缓解,但慢性疼痛由于病因复杂,往往无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如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慢性疼痛的治疗目的往往是对症治疗、缓解疼痛、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据《老年生活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