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渡鸦是世界上最大的鸣禽,体重高达1.5公斤、翼展超过1米。它们以腐肉、水果、种子和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为食。作为留鸟的渡鸦常见于欧洲北部、北美和亚洲。
在今天的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已经看不到渡鸦的踪影,但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出土的鸟类化石进行的再研究显示,渡鸦曾与北京的远古人类同时生活在这里。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和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鸟类学杂志》。
渡鸦化石来自多年前对周口店龙骨山洞穴遗址的挖掘工作。近期,研究人员在这批化石中鉴定出了更新世的渡鸦化石,把渡鸦与人类的共存关系追溯到了东亚史前时期。
在该研究中,科学家将这些化石与现存鸦属的骨骼以及来自欧亚大陆的灭绝化石物种进行了比较分析,确定了化石中存在鸦属共有的形态特征,以及其他特定的、可以将其鉴定为北方渡鸦的解剖学特征。
周口店龙骨山3号洞穴出土的化石距今约有10万年,这里已有的哺乳动物化石表明北京当时气候较为温暖。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之下,与大连渡鸦化石共存的动物显示出适应干冷气候的特征,这些发现表明北方渡鸦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他们认为,由于北方渡鸦并不是一个迁徙物种,在更新世较冷和较温暖的时段都有它们的化石发现,表明渡鸦可能对气候具有较广的适应性。
古脊椎所研究员Thomas A.Stidham表示,气候和环境变化并不是影响鸟类分布的唯一因素。研究全球气候的演化历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确定影响鸟类生存的关键因素,以及鸟类如何在长时间尺度下对气候变化作出反应,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保护地球上的鸟类及其他生物。
(据《中国科学报》)